刻于坐隅,谓之班令。”其《官箴》云:“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惠绥。……”[5]凡24句。张唐英《蜀梼杌》将“(孟)昶著《官箴》,颁于郡国”一事系于广政四年(941)五月,所载《官箴》24句与前引文字略有出入,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16字完全相同。《蜀梼杌》同时又记载,孟昶谴责因荒淫而亡国的前蜀后主:“王衍浮薄,而好轻艳之辞,朕不为也。”并称赞孟昶“好学,凡为文皆本于理。”[6]
第二,对于孟昶著《官箴》,北宋官修、半官修史籍始终讳莫如深。为掩盖此事,甚至将宋太宗《戒石铭》也略而不载。在《宋史》中便既无孟昶著《官箴》,又无宋太宗《戒石铭》的记载。前文也说,《宋史》源出宋朝国史,足以体现宋朝官方立场。官修史籍有关于宋太宗《戒石铭》的记载始见于南宋前期。无名氏《中兴两朝圣政》卷11载,绍兴二年(1132)六月“癸巳,颁黄庭坚所书太宗御制《戒石铭》于郡县,命长吏刻之庭石,置之坐右。”《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指出:《中兴两朝圣政》“汇合两书而冠以‘中兴两朝’之名”。所谓两书是指《高宗圣政》、《孝宗圣政》。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5《典故类》曰:“《高宗圣政》五十卷[7]、《孝宗圣政》五十卷,乾道、淳熙中所修,皆有御制序此二帙,书坊钞节,以便举子应用之储者也。”《宋史·陈居仁传》云:“诏修《高宗圣政》,妙选僚属,与范成大并充检讨官。”可知,《中兴两朝圣政》虽系民间“书坊钞节”之书,但所据《高宗圣政》则是标准的官修史籍,其作者为范成大、陈居仁,系宋孝宗时所修。《中兴两朝圣政》在记述此事时,引用“留正等曰”。留正淳熙末年、绍熙年间官至宰相,他们仍不愿指出宋太宗《戒石铭》的来源,仅称:告诫官员“以虐民欺天为戒,悉心于爱民”,“此太宗皇帝制铭之深意。”[8]较早正视其事的是汪应辰和洪迈。汪应辰在乾道元年至四年(1165-1168)曾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他在抄录孟昶著《官箴》之后,接著说:“右蜀主孟昶之文也。太宗皇帝摘其中数语,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圣意至深远也。”并强调:“愚恐岁月浸久,而莫详〈戒石铭〉之所自者,故书昶所著全文而识其事云。”[9]洪迈在其开始流传于乾道、淳熙年间的《容斋随笔》一书中指出:宋太宗采用“夺胎换骨法”,将“语言皆不工”的《官箴》改造为“言简理尽”的《戒石铭》。并称赞“(孟)昶区区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