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错的,为国家省却了采购、运输物资的负担。但是推行既久,弊端渐生。
当时战局吃紧,边防军的需求不断扩大,粮食的价格就被炒上去了。当时内地粮价不过十几文,在河北却高达60文,在西北更高达1000文。这样一来,大家拿着“交引”到东京去拿钱,政府没有这么多钱;到南方去取茶,也没有这么多茶。如此这般,在东京证券交易所里“交引”狂跌,政府的财政也日益亏空,不得不想办法改革。
景德年间(1005--1022),李特等人实行改革:一是规定边境地区的粮价;二是除茶叶以外,增加“香药宝货”、“东南缗钱”作为支付手段,合称“三说”。然而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一者难以从根本杜绝边关的舞弊,再者大家对于‘香药宝货’‘东南缗钱’兴趣不大,需要的还是茶。政府困境依然如故。于是又实行改革,新办法有两种,一是“贴射法”,就是政府不再收购茶,由商人和茶农自行交易,只要在交易前把政府应得的利润交纳就可以。另一个是“见钱法”,就是最初提到的办法,在东京交钱,在南方提货这两个方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茶叶专卖和军粮问题分割开来,省却了许多麻烦。
新办法实行以后遭到了强烈抨击,因为当时靠东京证券交易所吃饭的人很多,军队没机会捞钱自然也反对。于是各派政治势力就在政治局里倾轧起来,新派失势被流放到海南岛,“见钱法”就变成“三说法”;旧派失势被流放到海南岛,“三说法”就变成了“见钱法”。最后新派获胜,茶和边防终于割断了瓜葛。
老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统计数据表明,茶叶产量不断递减,只及过去产量的50%。倒不是说茶农不种茶了,而是他们把茶叶偷偷卖给了走私犯。我们知道,政府既然垄断,茶叶价格自然高昂,铤而走险走私的人自然就多。而且收购部门压级压价,茶农也不愿意把好茶卖给政府。这样一来,私茶既便宜又好,当然非常受欢迎,就好象现在大家喜欢D版的道理一样。
对于走私,政府一向是很有打击力度的。当时规定,走私数额较少者“挞四十”,就是用一尺长的竹棍打PP;走私数量较多者“杖八十”,也是打PP,不过是用很粗很长的大木棍。对于走私货物,在补交税款以后并不全部没收,只没收三分之一。
厚利之下、必有勇夫,政府防不胜防。随着茶产量的锐减,政府收入不断减少,而经常性的行政支出依然如故。于是有识之士就提出干脆取消专卖制度,对于茶就如同普通货物一样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