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4年(1059年),政府下令取消专卖,实行通商。这之后,茶如同普通货物一样纳税,分为“过税”和“住税”,每斤若干文。有一点很不合理,无论高档茶还是低档茶,交纳的钱都一样。
通商以后,政府收入还高于以往,同时又裁撤了许多机构,更节约了负担,对于老百姓来说,现在可以喝价廉物美的茶,自然更是大好事。可几十年以后,蔡京执政,又开始打茶叶的主意。
崇宁4年(1105年),蔡京开始推行‘茶引制度’。该制度规定,商人买卖茶之前必须向政府购买“茶引”,“茶引”上注明商人的姓名、购货地方、销售区域。分‘“长引”和“短引”,前者用于长途贩运,价格是100贯/120斤;后者用于在当地销售,价格20贯/25斤。政府不再收购、销售茶,也不再对茶农发放贷款,对于价格也不再过问,一切交易由商人和茶农自行商谈。
这个“茶引”制度纯粹是一种许可证制度,简便易行,既增加了收入,又省却了诸多机构。以后南宋、明清都沿用这种制度。
再说一说两个特殊地区。
一是淮南,这里不归6个“榷货务”管辖,另有13“山茶场”。“榷货务”只负责茶叶的储藏和发放,“山茶场”还负责发放贷款和茶叶收购。
一是四川,这里的茶原先不实行专卖。四川当时茶产量占全国的40%,估计因为饮茶者甚多,政府怕引起民变,因此不专卖,只是不允许他们输出茶叶。后来,内地茶叶开禁,四川倒开始实行专卖了。因为这时候政府要在青海打仗,马匹匮乏,就准备用四川的茶和羌人换马,是为“茶马贸易”的开始。
蔡京实行行‘茶引’制度后,四川就和内地一样了。
总的说来,茶在宋代还是一种奢侈品。全国产量不过5000万斤,人均不过一、两斤。一斤茶可以买十几斤乃至几十斤米,所以穷人喝茶并不普遍。大家看《水浒》就可以发现,那些好汉口渴了都不喝茶,而是进酒馆喝上几角酒。
再有,宋代茶税收入最高不超过300万贯,不及盐税的3000万贯,也比不上酒税的1400万贯,只占政府税收的3%。即便如此,政府依然竭泽而渔,无所不用其极。
窥斑见豹,宋政府的黑暗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