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文化侵略(2 / 4)

越沧海 无财无能言财 3260 字 2021-06-06

可以让他们比原本的进货本钱进更多的货,也算是一个利好。短短三天时间,超过十艘吴越海船的大宗货物都被认购了出去。吴越人主要是优先抛售雪盐、相对低质的粗绸、下等的茶叶等占地大、分量重的货物,而把细软精贵的主要留着日后进京再卖。

当然,除了普通货品之外,钱惟昱也不忘交代蒋洁茹和蒋正明适当放出一部分四书五经、《贞观政要》之类日本人比较重视的儒家书籍、《妙法莲华经》等日本人惯常信仰的天台宗佛教经典,再加上把他自己的诗词文集《沧浪集》混在里面一起搭售。

卖书的活计,如今吴越人用活字印刷术在国内的售价也有两百文钱一卷上下。再加上日本人这个时代连雕版印刷术都还不存在,只有手抄书籍。所以按理说越海而来的书籍应该卖得更贵。但是实际上,钱惟昱根本没指望着这些书来赚钱。

在他看来,先用日本人急需的热门书籍低价铺路,打开日本人从吴越人这里购书的消费习惯。然后再把吴越人重点推荐的私货夹带其间,才能更好地形成文化上的入侵和思想上的统治。

再加上,如今这个年代,日语的书面发展还停留在“万叶假名”阶段,远没有趋于完善,大部分日语和汉语只是发音上不同,在句法和文字上依然还是一一对应的。如果纯汉文的书籍大量涌入的话,也可以让更多的日本文化人习惯使用汉语。

所谓的“万叶假名”,是日语假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假名的起源阶段。其最初的出现,约摸是在9世纪初、日本人停止派出遣唐使为止,渐渐开始发展的一种注音用字迹。比如日语里发相当于后世汉语拼音“a”这个音的假名“あ”,就是从汉字“安”借形借过去的。发拼音“yi”对应音的假名“い”,则是从汉字“以”的字形借鉴过去的。

“万叶假名”出现至钱惟昱的时代,约摸也就一百年出头的样子。因为古代日本的文盲率较高,又没有印刷术帮助书籍降价扫盲,所以如今也还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如果钱惟昱有心把日本人扭转汉化过来,还是颇有希望的。

而且,这几天里,钱惟昱和藤原道三以及其他筑前国当地的日本读书人稍微接触了一番,才发现一个搞笑的事实:原来,在“万叶假名”发明的初期,那些日本僧人们确实是“a”这个音就标标准准地写作“安”,“yi”也规规矩矩写成“以”。

之所以后后续那么多简笔的假名写法出现,完全是因为日本人完全没有印刷术、所有书籍都靠手抄。为了减少手抄书的工作量、让书籍更容易普及、文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