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说了一遍。要么留下太子,但必须将他留在泾原路,朝廷让秦凤与环庆两路出兵对自己进行支持,还要立即从京城发来十万以上的军队,并且元昊从麟府路撤离后,将张亢、张岊、折继闵、王吉与王凯五人,以及延麟路的王信,环庆路的杨文广,全部调到泾原路,让我指挥。
说明郑朗的稳妥姓。
从他的政治思路也能看出这一点。
虽然看似激进,那是后世的知识,让他比任何人看到宋朝的弊端。
政治理论并不是真正的激进派,王安石的冒险做法他反对,司马光的保守做法他同样也反对。
军事上范仲淹的稳妥做法郑朗不赞成,韩琦的做法郑朗认为是躁进。
这次反击依然与激进无关,只是看到元昊出击府麟路损兵折将所产生的缺,才钻这个巨大的空挡,与任何激进并无关系。
大胜之功也许没有,但首先会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并且宋朝的富裕,人口众多,为他这种稳妥打法,提供了底子。
明处什么也没有说,实际是提朝廷选择了答案,只是答案郑朗没有写,而是让赵祯与诸位大佬写下,省得以后有人拿来找麻烦。
毕竟是一个太子!
写好后,不顾深夜时分,用八百里加急,送向京城。
又用眼睛扫视了一下诸将,许多将领在瞠目结舌之后,全部欢呼起来。只有老种皱着眉。
郑朗心定了定,这反应老种的智慧。
确实有这个人在身边,郑朗觉得很安心。
不能夸大老种,不一定比李元昊军事才华高明,但至少比野利遇乞要强。说道:“种将军,我怕野利会疯。”
“郑相公,我也担心这件事,最好还是派一员猛将前去天都山支援狄青。”
郑朗看了看诸人,其实能用的将领也不过景泰、赵珣与刘沪数人而己,其他的武将,不用看他们的表现,看看在定川砦的表现,即可知道他们的能力。
有葛怀敏的失误,也有诸将的无能。
能用的大将只有少数几人,派出一员大将,接下来的埋伏战就会少用一员大将。
然而郑朗咬了咬牙齿,说道:“景泰将军,你马上率领四千骑兵,驰援狄青将军。”
“喏。”景泰领命出去,事关重大,不顾现在是将近三更时分,立即点集人马,向天都山出发。
得抢时间,从好水川出发,赶上狄青部队,有可能要到明天中午了。并且一夜的急行军,人马也会出现一些困乏,但出现太子的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