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柳枝接骨(1 / 4)

倚青剑 陈泓羽 3475 字 2021-06-07

?又过得数日,孙思邈叫来童子和翟安,说道:“你们学医也有些天数了,今日为师就和你们说说这治病之道。”

两人点头,当即用心倾听,只听孙思邈道:“治病须天人合一,天有四时五行,寒暑选代,人亦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寝为之应。天转运,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为霜雪,张而为虹霓,此即天地之常数也,人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此为人之常数也。二者相结台,阳用其神,阴用其精,天人之所用也。”

又道“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隔而为痈疽,弃而为喘,乏竭而为樵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以此论天地,亦如此。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孛慧飞流为天地之危诊;山崩土陷为天地之痈疽,奔风暴雨为天地之气喘,川渎竭涸为天地之焦枯;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圣德,辅之以人事,可使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消之灾。”

其大概意思是说人体运行方式类同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翟安和童子只听得迷惑不解,此等深奥理论,其间奥妙,他二人一时如何能解。翟安一边倾听,一边用笔记下,须知中华医道,变化多端,并无定规,同一病症,医者常视寒暑、昼夜、盈虚、动静、男女、大小、内外、而定不同医疗之法,变化往往存乎一心,少有定规,因之良医与庸医判若云泥。

三国时期的华佗有一个对症下药治病故事。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仔细望诊后,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华佗见二人心存疑问,便解释道:前者是因饮食过多引起,病在内,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而后者是受凉感冒引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