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崩盘(4 / 6)

大户们总计认购了不足四百万两的粮票:而在后粮食危机时期,短短一周的时间里,这一认购数字就翻了一番。与之相比,设立在上海的大宗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很稳定。粮食保持在每天六百吨左右的出货速度。这一速度,足以保证粮价的稳定,同时也保证了澳洲有足够的时间从海外运来可持续倾销的粮食。

大户们不是傻子……粮食放在手里,既有存储成本又要贬值。而且他们本身又不需要那么多的粮食来吃既然如此,莫不如换成粮票。揣在兜里,不但不贬值,反倒可以增值。

粮食的稳定,保住了南明好不容易得来的局面。马士英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但这催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先前的高额粮价,直接导致普通百姓手中的财富缩水。话句话讲,居民购买力直线下降。所幸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可以通过穿越众一系列经济侵略所附带的增加就业机会暂时可以维持生计。而生活在乡村的居民就没那么好过了。

江南地区本就是东林党士绅们的大本营,这里的自耕农就跟大熊猫一样,简直就是稀有生物。大部分的农民,要么依附在世家大族、官宦人家手底下,要么就是这些人的佃户。江南地区商业发达,这些人男耕女织的,农闲的时候做一些零工还能勉强糊口。但往往都是卯吃寅粮,没到播种的季节,大笔大笔的朝地主们借贷。巨额的利息加上官府的盘录,辛苦了一季的农民到了收粮的季节,稻米别说一两六钱了,就是一两八钱都亏。

而现在澳洲人通过控制粮食输出量,始终将粮价保持在一两六、七钱的水准,这势必会造成大批农民的破产。

农民破产……大批流民……吃不上饭造反……一系列的可能后果让马士英不寒而栗。老马这段时间似乎已经接受了史文博等人组成的顾问团,整天与之商讨、垂询可能的解决方案。可让老马mo不着头脑的是每一次谈论的最后,都是无疾而终,而后史文博神神叨叨地说上一句,澳洲人会有新的方案来解决新的危机。至于什么方案,史文博每次都是避而不谈。

所谓的新方案不过是老调重弹。无外乎两个字:移民!

一个稳定的大明符合澳洲的利益,一个过分稳定缺乏人口流动的大明不符合澳洲利益……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但现在妥善解决了。扬州战役之后,彻底丢失了半壁江山的南明,挨了满清三板斧之后,已经开始缓慢的复苏。这种复苏会带来人口的固定化封建社会嘛,尤其是明朝严格的限制人口的流动。这就会造成澳洲的移民速度锐减。这次的粮食危机,不但打击了士绅大户,保住了盟友马士英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