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儒家的社会制度肯定是不适合现在发展。任何一种当时的制度只针对于当时,不可能用其来维护现在的社会发展。问题是,儒家当年所倡导的制度不适合,但是不能说明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不适合,那可是华夏祖先的珍贵遗产,如今韩国等许多国家便是奉行儒学。因为儒家思想的本质并未变化,那就是仁爱,忠义,但儒家所主张的制度实际上在不断发展。
比如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的核心内容是“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但其相应主张的政治制度是“礼”,是维护周礼,是其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到了战国的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孔子的政治见解明显就有不同了。孔子主张周礼,孟子主张民贵。是一种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西汉的董仲舒又对此加以发展,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出了新儒学,其主张的政治思想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又出现了新的政治主张,即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士族贵族的统治地位。因为那个时候的士族事实上市不断的消灭的趋势。
宋代以后,理学出现,他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但是也算是儒家思想的一种发展。
明代中期,王阳明又提出了新的儒家主张,“心学”。虽然说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但我不同意其走向了儒家思想的极端。因为其适合当时明代中后期以来的社会形式,当时城市化已经很高了,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也很高。单纯强调理学的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本身就是教条主义,心学在当时适合明代社会。
明末清初,思想家辈出。比如李贽,他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比如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再比如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由上面儒家思想发展之历程来看,基本上是在不断的适应社会变革而发展。只不过是核心思想没有变,一脉相承地主张仁爱,信义等等。而变化的只是其思想中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