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
日本人获得了四艘甘谷特级战列舰,海上话语权大大增加,为此,英国人不得不向新加坡增援了铁公爵号战列舰和降级为近海防御舰的无畏号战列舰,美国人也不得不加强他们的太平洋舰队。
全球性的军备竞赛一直持续至1921年。那一年,就连财政最充沛的美国和德国都无法继续保持高额的海军军费。国家经济已经这个世界继续造舰竞赛,除非将这种军备竞赛升级成准备下一场战争的备战信号,而后者在和平主义思潮泛滥的二十年间战期是万万不允许的!
和谈,又一次和谈。
这一次,故事发生在中国上海,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海军代表云集远东,商讨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可能性,并且达成了著名的《上海协议》。又名《上海条约》。
根据这份协议,德国获得了六十万吨的主力舰总吨位配额,英国和美国五十五万吨,在王海蒂的支持下,日本获得了英美百分之八十,也就是四十四万吨主力舰的配额,除此之外。《上海条约》还对各国的航空母舰吨位、重巡洋舰以及轻巡洋舰吨位以及装备进行了限制。
在参加《上海条约》之前,德国人明显对上海谈判的大致走向有所察觉,所以德国海军赶在会议召开之前,大大方方地拆卸、回炉和甩卖了大量老式战列舰和巡洋舰以节约吨位,也就是这个时间,被改装成近海防御舰的拿骚级遗孤、功勋战舰格奈森瑙号成为德国海军历史博物馆珍贵的收藏物。
《上海条约》暂时终结了全球性规模的造舰竞赛。但是竞赛很快又以另一种面目重新登场——大型油轮竞赛。
起初,列强们争相建造和攀比大型油轮单纯只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不过王海蒂很快就意识到大型油轮的价值,于是在这场竞赛开始变味。
德国人首先改变了策略——丧心病狂的德国油轮建造商们不惜成本,以军用强度打造每一艘油轮。并且为这些高速油轮预留可观的改装空间。
当另一场世纪战争爆发以后,德国海军很快就将这些按照军用标准建造的快速油轮改装成为战斗力可观的一两万吨级护航航母和快速运输船、三万吨级主战航母。并且通过一场经典的航母突袭战重创了英国本土舰队。
这就是著名的爱尔兰海突袭战。
1939年的初夏,与保持强烈复仇的英国、法国结盟的苏俄借口两名士兵失踪,对波兰宣战,在随后的两天时间内,柏林条约组织各成员国与伦敦条约组织各成员相互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