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二帝国主力制造经纬 中(3 / 9)

计方的建议,为新舰采用3座专烧重油锅炉,这3座锅炉将和12座燃煤锅炉一道为舰上的蒸汽轮机提供驱动蒸汽。为了保证主力舰队随时有充足的燃油供应以执行不少于30次的大型舰队活动,公海舰队从1909年开始专门为主力舰队建立独立的燃油储备。

液体燃料的引入,使得德国人能够付出更小的吨位代价获得更强大的动力,同样对控制造价有非凡的意义。但是舰体的放大和性能的提升终究会直接导致价格的上涨。相比于首舰造价仅为3150万马克的拿骚级和3700万马克的赫尔戈兰级,本级舰的首舰的造价提高到了4560万马克,其相差的造价甚至可以购买一艘5000吨级轻巡洋舰。由此可见,战列舰的造价提升是多么迅速,海军竞赛是怎样烧钱的买卖,只有富于经济活力的国家才有资格参与其中!

凯撒级首舰于1909年9月11日在威廉港皇家造船厂开工,开工当天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克制不住的笑意浮现在参加典礼的每一个人的脸上,因为他们英国对手装备343毫米主炮的“超”无畏舰由于某种原因尚未动工(后者要到同年11月29日才会开工)。上午9点11分,随着第一段龙骨的铺设,庆典达到了高潮,高呼“天佑吾皇”和“德意志万岁”的人们不能预见,整整92年后的同一时刻,大洋彼岸的美国人的心情和感受,此时此刻,他们正在为公海舰队即将获得的强大战舰而欢欣鼓舞。

按照德国战列舰的制造习惯,本级舰本来打算建造4艘,按照1909年开工1艘,1910年开工3艘的速度进行建造,但是1909年11月的一份海军建议案催生了第五艘凯撒级战列舰,并在无意间改变了原本毛奇级3号舰塞德利茨号的命运。当时海军提出需要一艘具备强大指挥能力的战列舰作为日渐强大的公海舰队的总旗舰,指明希望这艘指挥舰是凯撒级,并上报了估算的造价4540万马克。议会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勉强的通过了1909年度的追加预算,这就是后来的公海舰队总旗舰菲特烈大帝号。这艘造舰经费下拨最晚的战列舰于次年1月26日在汉堡的伏尔坚船厂开工,误打误撞反而成为凯撒级的“二号舰”。由于该舰在建造中临时计划增加许多旗舰设施,所以伏尔坚船厂指出原有预算距离该舰的实际造价有着110万马克缺口,然而海军1910年2月向议会提出追加预算案却被驳回。

当时的议会有感于欧陆局势日益紧张,因此在经费方面更加像陆军倾斜(原本为海军申请的这110万马克最终拨给了陆军,用于采购马克沁机枪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