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二帝国主力制造经纬 中(2 / 9)

上击穿德舰同样部位的350毫米装甲。但是英国人在舷侧能同时发挥出10门主炮,赫尔戈兰级却只有8门,考虑到德舰的数量劣势,这会导致在舷侧投射火力上德国落后英国更远。于是德国人决定在赫尔戈兰级的基础上尽快改进出一款可以同时在舷侧发挥10门主炮的新式战列舰。

在当时,德国人已经有了现成的可以在舷侧发挥10门主炮的主力舰设计,即毛奇级。但是设计人员都明白,毛奇级的这种设计实际上颇为失败,于是新的设计很快出炉。这款新的设计将战舰的长度拉长了8米,仿效英国人在舰首也采用背负式炮塔,而包括主装甲带和主炮塔的防御指标参照赫尔格兰级不变,与之相应的,该舰的标准排水量放大到了2.57万吨,这便是凯撒级战列舰。

相比于赫尔戈兰级和之前的德国战列舰,这款德意志海上重装步兵最大的改进在于它的动力。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鲁尔工业区的地下埋藏着的优质煤炭,一直是此前公海舰队的唯一食粮。但是燃煤锅炉却有着先天的劣势。煤的能量密度相比石油制成品燃料终究有限,燃煤时代的海军舰艇不得不腾出巨大的空间用来储备煤炭,这就限制了军舰各项性能的提高。而无论给锅炉使用如何优质的燃煤,讨厌的煤烟总是会不请自来,附着在锅炉的水管上,进而降低锅炉的热效率,这一点在锅炉满负荷运转时更为明显;煤炭燃烧后煤渣会沉积在锅炉燃烧室之内,尽管所有的锅炉都设计有排渣口,但是这个出口在满负荷运转时同样容易被煤渣堵塞。所以使用燃煤锅炉的军舰不得不经常清理锅炉内附着在水管和沉积在锅炉底部的煤渣。

对于燃煤锅炉固有的问题,德国海军和技术部门都十分清楚,但是偏偏德国是一个贫油国,所需要的石油都需要依赖进口,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将很难获得稳定的石油来源。因此,虽然技术部门在1908年5月就提出过研制专门使用重油的锅炉的研究计划,但最终没有的到海军的青睐。

不过,作为一种颇有前途的新兴燃料,重油最终还是作为德国海军燃料之一,这始自凯撒级。相比之前的赫尔戈兰级战列舰,凯撒级的主防护区域的长度和宽度未变,除去保护传动轴的16米长度之外,剩下的长度仅有100米。但是在这100米的长度中却要比赫尔戈兰级多塞进1座座圈直径9米的双连炮塔,还需要容纳更强力的主机以保证战舰能达到21节,其对功率密度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燃煤锅炉所能达到的极限,对新动力的要求可谓迫在眉睫。不得已,海军只能同意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