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门修行(当作上架感言吧)(2 / 7)

些振聋发聩的书,以至于我前后买了四个版本。后来,因为业务的关系,和张大春老师有了不少交流,但我拿去让大春老师签名的,还是《大唐李白》而不是《小说稗类》。让一个老师在一本理论著作上签名题赠,这对我来说,有些太重了。对于《小说稗类》,后来我也觉得有些地方,未必能尽然认同。讲究写作、学习与掺杂在其中的形式感的我,并未说明此事。后来,也只是在线买了一本大春老师早年写的《我妹妹》聊作补偿。

至于《故事》《救猫咪》《编剧备忘录》等等,在我看来都只是方法,而非理论。方法是关于如何去具体执行和操作的,是给你一个框架、一个表格,指导你如何去填写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当年的“从入门到精通”“傻瓜也能学XX”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因为创作本身的入门门槛有点高,这些引人入门的作品,也就显得相当学术和高端。

有没有用,当然是有的。写作的领域,认得清理论,能够辨识和体认别人的水准和自己能够去写,完全是两回事。虽说是入门,但当初也是交了钱跑去北京,在大雪天里听了一周的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的讲座,获益匪浅。

在写作实践上,我也走过了非常繁复曲折的道路。编辑、记者、创意文案、编导、编剧……等等等等细分类型职业都做过了。大概,现在不大可能有比我更全面的作者吧。而且,在这些写作、工作的过程中,也掌握了相当多的其他技能,有许多和其他的表现形式去匹配、结合、融合的尝试,大大推动了我对于各种媒介的思考和体认。

对于网文,我也是这样的态度。我最初是2001年开始尝试着写网文,断断续续,纯粹算是写着玩的。后来,到2005年开始写《数字生命》(已经被404了),才算是进入了网文的职业圈子。我一直觉得,是网文这样的形式、平台,给我提供了在写作上进行更多尝试的机会,是一个在叙述、表达上更充分和自然的界面,它大大革新了传统的作者和读者的交互方式,在行文的习惯、速度、情节设计上,有了相当多的创新的可能。

只是可能。我自己并没有将那些可能一一付诸实现,这些年来,看到的许多网文,也似乎并没有做太多这样的尝试。归根到底,网文还是迅速从一个写作和交互的形态,变成了一个工作输出的形态。

所以,我几次因为其他工作而离开网文圈,也没觉得什么可惜的。虽然经济上算算损失是不小,或许一路写下来,应该比现在好些。但是,本来就志不在此,网文领域,除了少部分作者作品,毕竟,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