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名因其能而用之也。
--------------------《诸葛亮兵法?择才》
两军的旗号如流水般变换着,推动战局的发展。秦王李世民依旧立马在阵后五百处的地方,眉头紧锁。从马阵冲入程知节和长孙无忌两人率领两千人结成的圆形阵,穿杨府用强弩搅乱局势开始,李世民就知道自己遇上了敌手。鹿死谁手再也不在自己一个人手中。这不是寇仲的风格,如果是寇仲指挥,现在的局势应该比现在更加华丽好看。这是一个能够将资源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的一个人,和自己的风格有几分相似。有可能的话,真希望能有机会见见这位高人。
从现在的场面看,少帅军似乎占尽优势,一直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自己对玄甲精兵有绝对的信心,他们的战斗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好戏还在后面。
围杀寇仲是解决这场战争的最佳方式,他是整个少帅军的灵魂所在。解决了他对少帅军无异于釜底抽薪,而且连后两战也无需再比,胜负已定。但要衡量程知节和长孙无忌两人能否坚持到那个时候,虽然可以肯定提高战马速度的功法决不能长久,但到底能坚持多久只有天知道。如果寇仲拖到这两千人被优势力量消灭后局势就不妙了,这个险似乎不值得冒。
放弃寇仲,消灭战场的精锐部队对敌人的打击也是致命的,重建这么一支可以冲锋陷阵的雄狮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足以使李家在统一天下前再听不到少帅军的声音,但是这样,除了对手,自己的玄甲精兵也必定损失惨重。稍加考虑,便做出选择,向身边的旗令官发出指令。
程知节和长孙无忌率领的两个千人队向中间靠拢,由圆形阵转为长蛇阵缓慢后撤,尽量减少面对穿杨府的面积,同时降低马阵的伤害。更重要的是为来援者腾出与徐子陵率领的少帅军交战的空间。顶替秦琼的年轻将领指挥的千人队和玄甲精兵的中军放弃对寇仲的追击,兵分两路全力支援程知节和长孙无忌。后军稳步向前推进,一方面向前支援,另一方面防止寇仲反扑。这样将整个大军全部投入和少帅军的正面对抗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