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乃至天下都是独战熬头的!在秦国这么崇尚军功的国家,君然还没有封侯,这绝对是属于反常的!要是白起真的在有了灭国之功,这种反常现象必然会被纠正过来的,由此可见范雎的压力。
而且范雎和白起的争斗还涉及到秦国的一个隐痛,那就是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之争。在中国这个自古就崇尚乡土文化的国度,这也绝对不是个小问题,直到后来的秦始皇嬴政时期都还爆发过大规模的驱逐外国人的运动。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用人唯才就能解决的问题,是的,你有本事,能为老板赚钱,这肯定是好事情,但是你本事太大了,威胁到老板的利益,那就只有请你走人了!秦国招揽人才是为了强大国家,一边统治阶级得到更大的利益,而不是情人来抢走统治阶级自身利益的。然而从秦国引进的第一个人才商鞅开始,无不是在强大秦国的同时还抢走了本土贵族的饭碗,这必然引起了双方之间的巨大矛盾。诚然,白起的祖上也不是秦国人,而是楚国人。可是架不住人家总是在老老实实打工,从不和老板争权夺利呀,几代下来也就被视作了秦国本土势力的一份子!加上又是秦国本土势力几十年来难得出的一个惊才绝艳的任务,自然就成了本土势力的代表,和范雎这种外来势力代表之间的矛盾是绝对不可能调和的。
最让范雎难受的是,在这场本土势力和外来势力的斗争中,自己绝对处在一个不利的位置。表面看来自己这一方是要强势很多,但是本土势力的优势在于它失败后可以选择蛰伏来等待下一次机会,而外来势力不行,他们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商鞅开始,你看看一个个外来的人才,不管当时多风光,最后都是凄惨收场。
范雎也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现在自己已经是势成骑虎,没有什么退路可言了,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在刻意回避这个问题不去考虑,今日被苏代一说,只感觉自己的末日似乎都不远了,后颈窝都感到一阵阵的凉意。颓坐许久才弱弱的开口道:“先生何以教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