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不灭和我苏代有什么关系呢?我既不是赵王的臣子,也不是赵国的贵胄。你也说了,我不过是一介说客而已,到哪里都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混饭吃而已。赵国灭了,我还能去魏国,去齐国,甚至也可以来你们秦国。当年张仪张相爷落难的时候不是说过吗,只要舌头还在,就能翻身!倒是范相你现在就不好说咯!想那武安君,几十年来为大秦四方征战,获八十余城,斩敌首数十万具!大秦向以军功为重,武安君如此功劳,虽周公也不能比呀!今若再灭赵国,则秦王当年称帝之夙愿也能得偿,大喜之下,必然再封武安君。到时候,一个彻侯是肯定没有问题了,就算是相国之位,怕也是十拿九稳吧!以苏相素日一来和武安君的关系情分,到时候,真不知苏相该何以自处?”
“你!你!你!”范雎指着苏代,脸上一阵红白交替,半响也说不出句整话来,最后只得颓然坐倒。
苏代所说的情况还真不是虚言恫吓而已,实际上真的是有很大的几率发生的,而且这也正好说到了范雎的心坎上。范雎和白起之间的争斗根本不能拿一个将相不和来简单的概括,所谓将相不和这种事情那完全是后世的人用后世的眼光来看问题而得出的结论,实际上范雎和白起之间完全是赤裸裸的香味之争!
不要感到惊奇,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定下官位品级制度以前,甚至在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以前,官员其实没有明确的文武之分,完全是唯才是举。记得小学的时候不是有篇课文叫做什么负荆请罪吗,也就是京剧中的故事——将相和。非常遗憾的告诉大家,这故事完全是后世文人根据自己当时的政治体制形势编排的故事。首先,很遗憾的是文人的偶像蔺相如,他并没有做到过相国的位置,其次,更让后世,尤其是明朝的文人感觉不能接受的是,廉颇这个赳赳武夫其实才是真的做过相国的。甚至到了三国时候,不也很流行文武混用吗,文人带兵打仗的最大代表就是诸葛亮了,而武人搞行政的就更多了,张飞治巴中,关羽治荆州,这都是典型。
最能证明文武不分的情况就是汉朝时候的外戚专权,基本上都是占据大将军之位来行使国家权力的。而自魏晋有了文武之分以后,那里还有武将在朝堂上专权的?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了行政的权力,如何窃据朝堂。除了后来的满洲人在建国初期出现过鳌拜这个异类意外,在文武分开的年代,武将想要掌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朝堂之外拥兵自重!所以,在范雎这个年代,白起是完全有资格取代他的位置的!而且这个问题并不是刚刚暴露出来,就算白起不灭赵国,依他历年的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