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只有进士出身者可入内阁,为科举出身者,提供最高的仕途保障,且较重要的京官,亦多为进士。赵翼《陔馀丛考有明进士之重条》说:凡京官称要之职,尽进士出身,举人皆不得与。其实,地方较重要的官员,亦多用进士,在升迁上,科举出身者亦占优明代虽有多种入仕途径,然最称要的,只有科举一途。
可见在当时,如果不参加科举想通过其他的办法走上治国平天下的道路简直是难以上青天,全力以赴应付此次的乡试比什么都要重要。
岳峰对明朝科举的第三个特点总结认为,学校与科举结合。明太祖认为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这是洪武二年诏,遂规定设立学校,在京师设国子监即太学,地方设府,州,县学,社学和书院洪武八年颁行学校贡举事宜,规定凡应科举者,必出自学校,二者的关系如《明史选举志》说:天下人才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学校者,储才以应科目者也。又说: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者可不由科举之说,即国子监学生表现优者,可直接得官而无须再经科举。换言之,参加科举者必经学校,但学校出身者又有机会不经科举,直接授官。另一方面,科举及第後的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必授翰林院编修等职,以在翰林院加以磨练。故翰林院为变相学校,专责培育官员可见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紧密。
从这一点上岳峰知道考试只是一个途径,自己必须了解和执行这样的一条道路,泱泱五千年华夏孕育的化讲究一个墨守成规,讲究一个遵循守旧,很多事情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办事,踏着前人的足迹,路也许会好走很多。和岳峰所来的二十一世纪一样,你必须是科班出身,你才有了进一步晋级的资格,你的很多晋升才能踏上路子,假如你只是一个打工仔、小工、厨师、商人之类的,你上升的空间始终有限,而且是很有限,仅有的那么一点空间,让你很快就爬到了,剩下的路你就被完全堵死,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没有任何机会。
学校是一个象牙塔,这也就造就了一个走向上升空间的平台,这也就是多少大官、富商、底层人民、工人、农民、服务商人的唯一的、共同心愿,不管怎么样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学,送到好一点的大学,送到最知名的大学,因为他们懂得,这是一个捷径,在岳峰看来,无论现在还是过去,走这条路独好。
中国以农立国,商人向受歧视,自汉以来,zhèng fǔ一直压抑商人的社会地位,如禁止商人入仕。但在大明朝由於社会经济发达,商人拥有强大经济实力,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