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钢水,就这么的流淌在车间之中,让整个车间的温度,在瞬间,就上升了十几度,秋日的包头,虽然不是数九寒天,白云鄂博这边却是一片荒原,温度早已经降低到了10度以下,可是这沸腾的热气,让大部分人都大汗淋淋的。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也是炼钢厂最为考验的技术的时刻,必须要在短时间,让这些钢水,进入到特定的模具之中,否则,一旦凝结粘连,轻则堵塞炼钢口,重则会让高炉出现难以挽回的损失,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可以称之为事故了。
能够参加这个试运行的,当然是最训练有素的工人,他们都听从指挥,在每一个部位完美的配合在一起的,力量,团结,在钢花之中,迸发出来,差不多用了几分钟的时间,通过远程控制,把钢水引入到了特定的区域,而热轧也跟着开始,让不规则的钢水,或者是还没有完全凝固的钢水,在力量之下,压成了不同的样子,最多的,就是钢轨,12米长的重轨,每米的重量超过37公斤,这即便在世界上面,也是难得的重轨,配方选择的是美国最出色的重轨配方,其中又加入了杨元钊的一些研究,在硬度,承重能力和耐磨性能上面,要提升一个层次。
一次性出炉150吨,换算成12米的钢轨来说,就是400以上,其中会浪费一部分,这都是加工之后必然的损耗,最终,当半个小时之后的,热轧成型的轨道钢从这个车间被运出去,做后期的处理的时候,整个炼钢的过程全部结束了。
其实按照规则,100分钟的炼钢时间,当钢水出笼之后,会快速的处理,降温之后迅速的填充材料,这个按照训练有素的结果是20分钟到30分钟左右,钢炉会再一次的运转,一天持续不休。
好在,这是试运行,有是第一炉,清理是按照规程进行,可是填充材料就不必了,詹姆斯等研究员,会对各项的数据,进行一连串的分析和汇总,最终,记录在案。
炼钢是生产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从第一炉出钢,到持续的运转,都需要一连串研究,或许是配方,或许是生产方法,都会做一些微小的调整,经验就在这样不断的实践之中,慢慢的累积,这些都是教不出来的。
大概4小时之后,经过了完全的处理,特别是表面打磨之后,成品的钢轨,被摆放在了所有的股东们的面前的,黝黑的,带着还未散去的烟火气息的钢轨,平静而沉稳。
股东们看着钢轨,没人多说,大家都看向了詹姆斯,这个外国人,在一年多的时间之中,也学会了部分的中国话,上前敲打了检测之后,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