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的队伍极为混乱,部分奴隶开始骚扰路边的民居,激起了其它民众的愤怒,各地的团练军开始组织起来,拒绝逃亡的奴隶经过州境,而这又更加剧了双方的大规模冲突的可能。就在此时,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一只常备军序列中教习军团居然向奴隶军投降了,这就是教戎军,训练有素的教戎军成员迅速成为奴隶大军中的骨干,在他们的组织下,奴隶军团的行军队伍整齐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奴隶军开始发挥自己的威慑力,通过发行军票而不是抢掠来向所过之处的乡村征发物资。虽然大多数居民认为这不过是另外一种变相的抢劫,但他们还是小心的把军票保存起来,并且抵抗的程度也削弱了很多。
就这样,奴隶大军顺利的行进到了沙州,夏国的心脏。
奴隶军的战斗力在夏国常备军团的面前其实不值一提,但护民官会议却为捍卫一种不人道的制度是否值得牺牲军团的荣誉而争论不休。眼看奴隶大军逼近了首都,护民官会议仅仅作出了阻止奴隶大军通过沙州的决定。
这时,东部各州组织的10万团练军已经赶上了奴隶军,双方开始在沙州边境对持。这时,对教戎军的批评声达到了顶点,奴隶的主人们认为,如果不是教戎军成员的加入,奴隶军也许早就不战自溃了。
就在双方军队即将决战之际,护国公与大将军签署命令,龙牙军及时赶到了战场中心,滴血的龙牙旗震慑了所有人,使双方不得不坐下来谈判,最后,所有的奴隶们获得了自由,代价是夏国政府将发行一笔国债作为奴隶们的赎身费交还给那些奴隶主们,奴隶们则将服从大丞相府的安排去开垦天山北道的广漠原野,连续耕种十年以上就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再为政府缴纳特别的赋税二十年则获得公士爵位。
虽然奴隶们对教戎军心存感激,但是教戎军却作为大夏唯一一支投降的军团被除名,所有军团成员都被免除了所有爵位,和奴隶一起被发配去垦荒。
十年后,以自由奴隶们为主建立的五个县组织了各自的团练军,它们一反团练军以县为名的惯例,分别命名为教戎第一到第十军,又过了三十年,当年奴隶的后代纷纷取得公士的地位,整个夏国也开始意识到教戎军的将官和士卒们为国家避免一场内乱所做的巨大牺牲。
在奴隶获得自由的第三十五年,护民官会议通过决议,敦促大将军府重建教戎军,就这样,教戎军成为了夏国军团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现在教戎军的军旗是一柄巨锤。
作者:外篇都是本书正是动笔之前和最初的设定写的,用意是想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