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不得的秘密,这里躺着成百上千的白色小瓶,上面都蒙满泥沙和苔藓,如果将这些东西轻轻拂去,你会发现它们是用最好的大宛马的骨灰烧制而成的极品骨瓷,瓶身上精美的文字记录着主人的姓名和只属于幽冥的秘密,除了骨灰主人的姓名,籍贯,职位之外,瓶底都镌刻着四个字:承影袍泽。
——赵行德记述
从河西到潼关,大夏国境内分布着五个教习军团,军号分别是教戎、练锐、拙速、蓄怒、百战。投军的青年将在这五个教习军团中训练一年,然后以十人队为单位被整体分配到其它常备军团中。
子曰,不教而战为诛。所以不到最后一刻,夏国大将军府是绝对不会将平均训练时间不足一年的教习军团战士投入到战斗中去的。所有在夏国所谓的军团文化中,教习军团给夏国军人和百姓的印象总是充满了袍泽故旧的眷恋之情,而很少有其它夏国军团常有的那种传奇。
不过凡是皆有例外,在我对夏国军团的访问中,有一支教习军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是教戎军,大夏军团序列中的第一个教习军团,唯一被取消番号,又被护民官会议重新建立的军团。
在十七年前的河西之乱中,大约有二十到三十万名奴隶揭竿而起,用暴力争取摆脱奴隶身份。
奴隶问题在夏国建立以前就存在了,回鹘,吐蕃,突厥,乃至汉人富户许多都拥有奴隶,虽然自从第一任护国公起,大夏朝廷就严禁将自由民卖身为奴,可是原有的奴隶们仍然繁衍出许多后代,而护民官会议一直以释放奴隶违反护国盟誓为由,反对给予这些奴隶后代自由。
随着夏国国势的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给予这些可怜的人自由民的身份,不但对标榜人权的夏国在道德上是一种讽刺,而且奴隶的权利问题将永远是夏国立法机构难以解决的难题。
但是,在有识之士对此辩论出一个解决之道之前,奴隶们用剑发言了。最初的反抗源于甘,肃两州的奴隶,逃跑的奴隶企图逃往天山北道,那里有大片无主的土地,那里的官府数十年来一直支持解放所有奴隶,也积极的帮助每一个迁徙而去的人在那里安家。在意识到赤手空拳无法逃跑千里之远后,他们袭击了一个团练军的军械库,将自己武装了起来,并计划武装行军到天山北道之后就向当地官府投降。但是,就像一颗火星点燃了整个草原,不断有庄院和工场中逃出的奴隶加入了起义奴隶的队伍。奴隶的人数越来越多,当逃亡大军来到沙州州境时,已经有过二十万人之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