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乎明君乎 ——孟昶形象问题的史源学思考(13 / 18)

夏鼎 鼓元吉 16641 字 2021-06-07

土人”。[26]对于此说,蜀地士人更是深表不满:“蜀中之叛,非蜀人为之也,皆朝廷所委用之臣所为也。”[27]因写下《蚕妇》诗而知名于世的郫县(今属四川成都)籍士人张俞一再反驳道:“甲午之乱,[28]非蜀之罪也,非岁之罪也,乃官政欺懦,而经制坏败之罪也。”[29]“诏令不布,王泽不流,于是三盗乘而互乱,(李)顺、(王)均、(刘)旰也。则非蜀之罪,奸臣之罪也。”[30]于是,包括士人在内的蜀地民众在感情上与朝廷更加对立,某些士人甚至采取与朝廷不合作的态度。如张俞(又作张愈)便选择了隐逸之路,隐居于青城山白云溪,有“白云先生”之称。[31]蜀地士人与朝廷情绪对立,正是宋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32]的重要原因之一。

阅读有关北宋文献,不难发现,在蜀人口中、在蜀士笔下,后蜀一派繁荣景象。诸如“蜀中百姓富庶”,“蜀中久安,赋役俱省,半米三钱”[33]之类,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其实,这是委婉地对宋初“东西两川旱,民饥,吏失救恤,寇大起”[34]的现实所表达的不满。后蜀时期蜀中社情较好,北宋初期治蜀政绩极差,是可以肯定的。然而平心而论,后蜀天上,北宋地下,两者判若天渊,未必是事实。这些记述无非是以蜀士为主的蜀人的怀旧情绪的流露。这类记述还多,仅在《蜀梼杌》一书中就不少。如追忆成都当年的美景:“夹江皆创亭榭,游赏之处,都人士女,倾城游玩,珠翠绮罗,名花异香,馥郁森列。(孟)昶御龙舟,观水嬉,上下十里,人望之如神仙之境。”“城上尽种芙蓉,九月间盛开,望之皆如锦绣。”蜀人往日的欢乐:“村落闾巷之间,弦管歌诵,合筵社会,昼夜相接。”这些孟昶时代的美好回忆无疑都饱含着对后蜀的怀旧情绪和对北宋的对立情绪。而“府库之积,无一丝一粒入于中原,所以财币充实”[35]云云,则分明是对北宋朝廷无端平调蜀中财富的抗议之词。

[1]关于北宋前期朝廷在四川的苛政,可参看吴天墀:《王小波、李顺起义为什么在川西地区发生》,《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2]《宋史》卷200《刑法志二》。

[3]《宋史》卷2《太祖本纪二》。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乾德三年七月。

[5]《琬琰集删存》卷2《曹武惠王彬行状(李宗谔)》。

[6]《琬琰集删存》卷3《王中书全斌传(实录)》。

[7]不著撰人:《宋大诏令集》卷20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