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丝绸之路(4 / 7)

夏鼎 鼓元吉 6212 字 2021-06-07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进入河西走廊和蒙古草原的路线。据阿拉伯人卫马西记录出使辽上京道程,他从中亚撒马尔罕出发,翻越葱岭,进入疏勒(喀什)、叶尔羌(莎车)、于阗(和田)、克里雅(且末)至沙州(敦煌),然后进入蒙古高原南麓可敦城界(蒙古国土拉河西岸巴音诺尔附近),经乌独健山(肯特山支脉)南下,经庆州(巴林右旗)到达辽上京。辽上京汉城中设有“回鹘营”,专门接待远道而来的回鹘商人。五代人胡峤所著《陷虏记》一书,还记有辽上京城外有西瓜摊贩。据瓜贩所言,西瓜是辽太祖西征回鹘时,从西域引入辽朝种植的。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敖汉旗羊山辽墓,发现绘有西瓜等水果的壁画。我国《农业考古》1996年第1期刊登了这幅壁画摹本,称之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的西瓜图画”。辽朝的南线,仍与唐代略同,自漠北南下经过阴山至丰州(今*),东行至辽西京(大同),再东行至归化州(河北宣化),又分为两路:一路正东行翻越七老图山至辽中京(今赤峰市宁城县);另一路东南行至辽南京(今北京市)。基本把辽朝的各个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了交通干线上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进一步促进了草原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西域诸国的商人和使团,每3年来辽上京一次,使团的人数都在400人以上,带来大批西方珍奇物品进献。辽朝每次回赠物品的金额不少于40万贯。通过交流,西方的马球、金银器、玻璃器以及驯狮、驯象、乐舞、猎豹、瓜果、蔬菜等,均出现在今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并在内蒙古东部区的辽代墓葬、壁画以及佛塔雕刻上有所体现。作为交流,契丹的商人也携带着草原和中原地区的商品,沿草原丝路万里跋涉到西域和中亚、西亚各国贸易。阿拉伯诗人尤素甫在他成书于公元1069年的长诗《福乐智慧》中写道:“大地铺上绿毯,契丹商队运来中国的商品。”当时,北宋王朝无暇经略西域,与西方贸易主要走海上丝绸之路,北宋和阿拉伯商船以广州为起点,将中国的瓷器、丝绸运往西方。契丹则在陆路,通过草原丝路与阿拉伯国家贸易,进行各种交流。因此,阿拉伯人自公元10世纪起,称中国为“契丹”(Kata)。即便是辽朝灭亡以后,阿拉伯语仍然用契丹表示中国。13世纪,蒙古汗国西征中亚、西亚等地,将中国的火药和管形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传入阿拉伯国家。成书于13世纪晚期的阿拉伯兵书《马术和军械》,仍将火药称为“契丹花”,将管状火器称为“契丹*”、“契丹火箭”,足见契丹在阿拉伯国家心目中影响之深远。

公元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