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触角式刀,以及宁城县南山根101号墓中出土的兽形柄青铜短剑,这两种类型的刀剑,分别发现于丹麦哈尔希塔特文化墓葬和俄罗斯的塔加尔文化遗址。
在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发现以其名命名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这种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青铜文化,在内蒙古北部,以及陕西、宁夏、山西、河北北部,包括欧亚草原地区均有发现,但时代最早的标本,出土于早商时期(公元前15世纪)鄂尔多斯朱开沟文化遗址的晚期墓葬中,这说明统称为鄂尔多斯式的青铜器,即起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对周围文化产生了影响,也吸收了周围文化的精华,特别是与欧亚草原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草原地区不仅循草原丝路与西方往来,而且与中原地区亦有密切交流。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蚕,反映了养蚕业从中原向北传播的情况。而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型碧玉龙和小型玉猪龙,则说明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习俗,是从北方草原地区发源的。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原与草原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内蒙古出土的相当于这一阶段的青铜礼器、丝绸残件、象牙雕尺、漆器等,都反映了中原文化对草原地区的影响。
上的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换的兴旺,与草原上政治中心城市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匈奴全盛时,其政治中心在漠北草原,以龙城为单于庭(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部),该城遂成为中原文明、西方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地。在乌兰巴托附近的诺彦乌拉匈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朝的锦绣织物,用彩丝绣出流云、鸟兽、神仙骑鹿的图案;还出土有安息、大夏、小亚细亚的毛织品,上面的图案有植物纹、鸟兽纹及人物纹。另外,在丝绸上还绣有形同黑海北岸斯基泰文化的人物形象,这种把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丝绸刺绣,应是匈奴人的作品。这些考古资料,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公元4世纪,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密林西迁南下,建立北魏王朝,初都盛乐(今*和林格尔),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其政治中心在的南道上,可以南控中原,北领草原上诸游牧民族。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突出地体现在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中。其早期的“昙耀五窟”,佛教造像具有浓郁的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及阿富汗西部一带)艺术风格,还有中亚地区服装的特点。经考证,南北朝时期的,与传统的由长安西行的丝绸之路,在甘肃武威附近分出的道路联为一体,这条道路沿内蒙古阴山河套一线到达今*和山西省大同市,又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