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占世界陆地总面积三分之一的欧亚大陆上,古代曾经有数条以美丽的丝绸命名的交通要道,它们跨越万水千山,在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大致可以分为:1、,指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道路;2、绿洲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为沙漠之路),指从河西走廊经过中亚沙漠地带中片片绿洲的道路;3、西南丝绸之路,指经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而到印度、东南亚以远的通道。近年来,中外学者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命题,指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航线。
本文所论述的,即是上述几条丝路中时代最久,对促进中外交流产生过重要作用的。这条古路又可分为南北两线,其北道的开拓,肇始于北匈奴西迁之时,东起于西伯利亚高原,经蒙古高原向西,再经咸海、里海、黑海,直达东欧。的南道,东起辽海,沿燕山北麓、阴山北麓、天山北麓,西去中亚、西亚和东欧。更广泛地说,是东起大海,横跨欧亚草原的通道,其纵横交错的岔路,又可南达中原地区,北与蒙古和西伯利亚连接。
从考古学角度去探讨,早在距今8000年以前,内蒙古东部区的兴隆洼文化时代,草原先民就已同西方交往。例如,内蒙古林西县白音厂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女神像,与欧亚大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女神雕像有相通之处,是原始先民们生殖崇拜的反映。在内蒙古阴山、乌兰察布、阿拉善、*和赤峰克什克腾,分布有3万余幅岩画,其内容为古代狩猎和游牧民族的原始崇拜及生产活动等。此类岩画在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有广泛的分布,反映出古代草原民族在广阔的活动范围内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在内蒙古林西县锅撑子山、白音厂汗遗址,出土有许多长条形细石器,这种含有细石器的文化遗存,在4000多年以前,广泛地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的草原地带,形成一条绵延万里的细石器文化带。公元前20世纪,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的米努辛斯克盆地,以及南土尔克曼形成两个青铜文化中心,对中国北方草原青铜文化产生了影响。发现于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商代羊首曲柄短剑、敖汉旗的铃首曲柄短剑,可以从米努辛斯克文化找到相似的类型。公元前10世纪,北方游牧人驯养了马,他们骑马纵横在欧亚草原上,给东西方文化的传播,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西周晚期,东胡称霸草原,并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东胡的游牧文化经西伯利亚向西,一直影响至波罗的海沿岸。内蒙古宁城县小黑石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