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石俄。上端留~孔,内装火药和毒药,将药装满大半,再放击败神批石榴炮火一个酒杯,杯内燃火种,用铁盖将石榴炮口塞紧。炮外壳涂成白色,上面绘成五彩花草。临敌时,可用手投掷,以炸敌兵,也可放置路旁,待敌人拾取后,动摇火种,立即引爆弹炸,炸死敌人。
石弹有“威远石炮”,是一种类似地雷的炸弹,用石凿成,内装火药2斤,小石千二00枚,用大石弹塞炮口,外观呈椭圆形,弹壁较厚。另外凿一火眼安装引线和发火装置,并用蜡封口固定,外接长绳以各拉发。守城时可置于城下敌人易接近处,野战时放在敌人必经之路上,稍施遮掩,乘敌不备时,拉绳引爆。
泥弹有“万人敌荔枝炮”等。“万人故”又称“火罐”,用生铁铸成,每罐装火药1斤,再装入铁禁黎、碎石、碎铁等物,罐口安装引信,罐外四周有耳,系以粗麻绳,使用时,点燃引线便可随时掷击敌人,爆炸力强,弹片飞及数百步,伤敌甚众。此外还有木质弹“木炮”等等。
慢炮是一种定时爆发的炸弹,是明朝嘉靖中曾铁镇守陕西三边时发明的,类似现代的*。这种炮的形状像个圆斗,外面涂五彩花纹,就像一个美丽的玩具,内装火药和发火装置,点燃后,三四小时自动爆炸。当敌人经过时,将慢炮放置路旁,待敌人拾取后,相与观赏时,突然爆炸。这种慢炮,在晚清时也有人制造,名叫“手捧雷”。清胡咸丰初年,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与镇压太平军,听说捉到了胡以肠,便让他回去招降其兄胡以盼。赛尚阿让当时的兵工专家厂守存特制了一个装有炸弹的木区,假称有一封信放在匣子内,让胡以脱转交太平军首领。这种炸弹便是“手捧雷”,一启区立即爆炸,十分灵便。
在明代除了使用各种炸弹以外,还有许多爆破器材。通常用管状、桶状物装入烈性炸药,引爆,用于攻城炸船等战斗中。爆破器材直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仍是攻克敌人碉堡、坦克、防御工事及桥梁、铁路等的重要武器。也许,今天的青少年们还记得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他手中托举的炸药包就是~种爆炸力极大的爆破器材,还有《英雄儿女》电影中王成手握的爆破筒。这些爆破器材的前身,可推溯到明代的火药筒和火药桶。尽管那时的爆破用器还很笨拙,火药成份也不够精纯,往往需用很大的药量才能发挥巨大的爆破力,但在当时战场上也曾大显神威。
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统帅数十万将士挺进四川,先后用爆破城墙的攻势攻克电庆和成都。张献忠在攻重庆时,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