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合围月城十余日,娄死守不降。这时城内因缺少食物,200多士兵难以继续坚持。娄铃辖便站在城墙上大喊:“我们太饿了,不能出城投降,如果给我们~些吃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命。”蒙古人信以为真,派人送去几头牛和一些米,娄的部下接过食物,又关紧城门。蒙古人登高涂望,只见宋兵忙着煮米、宰牛,各司其事。吃过饭后,宋兵气力鼓足,便吹起号角,擂响军鼓,蒙古兵以为他们要出战,整甲以待。只见宋兵拥出一门大.火炮,点燃引信后,立即爆炸,声如雷霆,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城壁崩塌,蒙古兵近前看去,宋兵200余人皆被炸死,连守在城外的蒙古兵也被震死许多。足见这种铁火炮的威力之大。古代人所称的“铁火炮”,与现代军队装备的大炮截然不同,那时的火炮,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大型地雷,形体笨重,其爆破性强,但不具备发射机能。那时借助抛石机或人手抛掷,所掷距离有限,而且目标难以准确,多用于炸毁敌方的城防设施,在攻守城的战役中使用最多。
元代铁火炮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使用过铁火炮。第一次是在12744F,无军在忽敦等率领下,同日军交战于博多。据日利八幡愚童训》记载,元军登岸后,指挥者居高临下,命万人发射短而毒的箭,一时前如雨下,毒焰弥障。退兵时发“铁火炮”,声如雷霆。日本兵被这炮声惊得目瞪耳聋,不知所措。这~仗打得日军惨败,而元军也因弓矢用尽,不得不退兵。第二次是在1281年,元军在范文虎等人率领下再度东侵日本,进攻壹读、激流时,曾发“铁火炮”击败日军,并杀死日将少贰资师。但此时无军遇到飓风,兵士各自逃生,天灾使士卒陷没10万人。曾参加过这两次战役的日本画家“竹崎季长”,战后将亲眼目睹的战斗场面描绘出来,并于1292年汇集成画册,题名为《蒙古袭来给调》。其中有一幅是画元军施放“铁火炮”的真实场景,画的左边是无兵,右面是日本兵,中间地上有一只呈炸裂状态的“铁火炮”。这只铁火炮下半部还完整,上半部已炸碎,碎片飞起,火焰四射。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这只铁火炮里两半合成的,就是金人的“震大雷”4种形式之一的“合碗式”。我国劳动人民在13世纪初创制的两个半完合铸雷壳的方法,在过了4个世纪之后,欧洲各国才使用它来制造炮弹。
明代的炸弹种类增多,燃放方法也大有改进。依炸弹的质料不同可分为铁弹、木弹、石弹、泥弹等。铁弹有“击贼神机石榴炮”,它类似现代的*。用生铁铸造,形状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