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1 / 4)

洪荒逆翻天 李家四哥 3220 字 2021-06-06

?汉字的覆盖力,可谓无与伦比。譬如说“天人合一”这简简单单四个字,包罗的便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那种博广、深远、密切的关系。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从张望和诘开始的。有人发现,从三星堆发掘出的远古雕像的眼睛竟被古人大大地夸张成了望远镜的形象。而当峨冠博带的屈子对着上苍一口气究一百七十多个题时,那是怎样一种挑战自然的人类气魄啊!

的确,宇宙大则大矣,但被莱布尼兹等西方人叹服的东方智慧自有解释它的绝妙方法。据说,周人占筮的方法有三:连山、归藏和周易,惜前二者已失传。但仅仅是一本薄薄的《周易》,一张小小的阴阳八卦图,便容天地乾坤万物于其中,可生无穷变化。更绝的是,我们的祖先将人体巧妙地比喻成一个“小宇宙”,这种通天达地的哲学观,将大与小的辨证关系阐述到了极致。

庄子在写《逍遥游》的时候,要给一种“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鱼取个名字,结果他不用别的字,竟选用鱼的卵——鲲。从此,“鲲”便成了我们这个民族逍遥天宇,神游八极的翅膀。悠悠几千年,百草淬而成中药以理“小宙”,百兽百鸟化而为龙凤以翱大宙,体现的是东方民族普通生民与自然与宇宙所臻之境。

庄子以降,先贤之中,陶渊明将人与山水的关系演绎到了极致,杜甫将人与社会的关系演绎到了极致,苏东坡将人与宇宙的关系演绎到了极致。

王国维将他们列为“天才”,是很有慧眼的。因为智慧之外,能够做到与“天”合一之“才”,方堪其誉。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东坡的境界,与其说是相依相偎,不如说是互融互化了。

野蛮渐渐远去,诗歌之后,方程式开始成为人类文明的旗帜。西方智慧渐次嘹亮东方的额头。

到了十九世纪,人类仍在对着上苍频频发:为什么热的物体放置不动就会发凉而凉的物体放置不动却不会变热?为什么打碎的鸡蛋无法复原?为什么永动机无法制成?……世纪中,科学家们终于发现原子及一个概念可以解释宇宙间的一切运动。这个概念比咱们的“八卦”还要精炼,只一个字——熵。

熵”最初是衡量一个热力学系统中无序程度的物理量,后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科学家发现,大自然不允许导致熵的事件的减少。鸡蛋打碎了,该系统物质排列的方式增多,无序程度增大,它的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