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进程上——历史上海南岛五指山区圆边地区的汉化,基本上是在晚明时候才完成的,所以汉人才在那个时间点发现了这里的矿藏,如果汉人统治那里再早上几百年的话,以石碌铁矿这种露天富矿的状态,稍微有点经验的人都可以发现,可以说是毫无难度。
基于这些考虑,在抵定交趾局势之后,回军途中,钱惟昱便让卢绛所部水军载着林仁肇先行直航苏州。而陈诲的水师,以及顾长风的铁骑都,加上钱惟昱身边的其他亲卫部队;则押送着十二使君当中的吕唐,以及先期的第一批一两万人越南奴隶,去后世昌化港的位置登陆,为寻找石碌铁矿打前站。
……
船队沿着海南岛的西岸逡巡搜索,很快找到了被自家殿下命名为“昌化江”的大河。船队在河口靠岸,让奴隶和士兵们放把火烧了河口的小片丛林,开出一块地皮来,然后简易地伐木搭造栈桥棚户,设立起一个立足点,一切就犹如军队安营扎寨一般。
昌化江是海南岛上第三大河,也是海南岛西岸最大的河流。因为海南岛地处热带,降水丰富,所以昌化江汇聚了五指山西半部山区的降水后,水位还是非常丰沛的,后世足可通航千吨级的船只,如今这个时代的福船虽然船型多算是海船,却也毫无障碍,日后若是使用专门的内河平底沙船,运量会更大。
把大部分奴隶留在江口干活,钱惟昱自己则和陈诲带着十来艘船溯流而上,为后人指明大概方位。钱惟昱前世来海南岛仅限于旅游,对石碌一代不算熟,只知道石碌铁矿大约离海岸四五十公里的直线距离,沿江溯流近百里后,便可以把探矿人员撒出去,寻找“岩石发绿的露天铜矿”了。
因为不知道海南岛上有什么奇怪的传染病,钱惟昱本人自然是不会在丛林中行走的。打头阵自然是放火烧林的越南奴隶。
这些越南奴隶在出发之前被每人发了一个装满食物的褡裢,算是“携行食”,里面都是馕饼干菜之类热带不易**的食物,够这些越南人吃一个星期的了;还有少量青蒿黄连之类的药物制剂。一旦被放出去之后,这些探路的越南奴隶都会在汉人的远远监视之下干活,不许回来和汉人接触。
如此审慎的防疫措施之下,过了不过两三天,钱惟昱的人马便摸到了后世石碌镇附近的位置,找到了露天的发绿石头——这就是石碌铜矿,根据记载石碌镇的矿脉表层有大约七八万吨的铜矿(当然,因为铜矿品位无法和铁矿相比,所以矿石部分大概有四十万吨),挖开这些铜矿之后,再挖掉几米深的石英砂和石膏,下面就满满的都是富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