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虽然一两文钱的小东西还是只有用各国自铸的小平钱交易,但是只要是几十文上百文以上的中等交易,几乎是有吴越通宝可用、就会接受使用吴越通宝。
那些原本需要用几匹绸缎、绢帛作为支付手段的中等额度贸易,如果没有银铤可以使用的话,商人们如果有吴越通宝,也会倾向于使用吴越通宝,除非交易量再增大、光用绢帛支付就需要几十匹锦缎、上百匹绢帛的大额贸易。这种情况下,吴越通宝因为目前存世还不多,加上铜钱毕竟沉重,还没能彻底取代丝织品的支付手段功能。
在隔着东海的日本,吴越通宝几乎也是和国内同时上市了。吴越海商们,在新一轮的海上贸易中,很快带上了首批数十万钱的吴越通宝。在长崎、在兵库、在博多、在大阪,新钱刚刚面世,就让日本人眼前一亮。
和后周、南唐相比,日本人可是自古都少有铸币技术的,历史上一直要到明朝中后期,才有第一款日本自己的制钱“宽永通宝”面世,此前几百年,虽然也有零星自铸钱币,但是因为规模太小、而且断续,连版式字样都懒得弄,直接从开元通宝开始、一路抄袭下来。如今这个年代,日本正是大规模通用大唐遗留的开元通宝、以及各色铜币的年代。吴越通宝一经面世,立刻以高超的铸币技艺,赢得了那些没见识的日本人狂热追捧。
与中土那些“把吴越通宝当作高信用度的硬通货币”的国家不同,日本贵族们在货币的基础上,更是把这种字迹花纹精美、包银精致的铜币上升到了艺术收藏品的高度。因为流入量少,许多庄园主开始开出“一两半足铜锭换吴越通宝一枚”的兑换价格,不出数日又上升到二两铜换一枚——而一枚吴越通宝内,铜、银等材料本身用料才7钱而已,几乎就是3倍的材料费差距。
所幸,吴越海商还算厚道,每条产线每日数十万钱的新钱铸造速度,加上对日本市场的倾斜,大量吴越通宝足量供应,最终把日本市场的铜价和吴越通宝压回到了一枚通宝换一两半足铜的程度——而这些铜,运到湖州钱监之后,嘎嘣嘎嘣几下,就能马上变成两枚吴越通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