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荐、并且进京后通过了礼部的初步门槛性考试,就可以取得“宾贡生”的身份,这种宾贡生的待遇和贡举生是一样的,都可以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而且和后世那些北京、上海之类的高考落后省份一样,他们的“录取分数线”也会比中土士子要容易一些。算是对番邦蛮夷的优待了。
当然了,就算你唐宋朝廷设了“宾贡科”这个口子,给外国人一个考取功名的机会。但是看着突厥和辽金蒙夏这些蛮夷戎狄的性子,也是不会有人愿意读书然后来考取你唐宋朝廷的功名的。宾贡制度存续了四百来年,也不过是吸纳了一些朝鲜、越南的读书人来就读,除此再无别国。
连朝鲜人见了这本书之后,都是以激动无比的心情飞速把书买了送回开京、殊不知吴越海商已经装运了上万部《汉和字典》分别运往日本、高丽。可见《汉和字典》此书,实在是如同一颗在文坛爆炸的原子弹,一下子令整个东亚汉文化圈内的读书人,被其巨大的建树所震惊。
……
柴荣带领着数万大军,渐行渐北。距离潞州,已经不到三百里的路程了。这一日,大军到了高平之地,再想继续北上深入,却存在着一些后路之忧,让柴荣不得不慎重。
刘崇的大军自太原南下,围困潞州,如今见了柴荣北上,自然是也要南下迎敌、摆开阵势的。而辽国的杨衮,却是从河北南下的。柴荣到了高平之后,北汉军在柴荣的正北,辽国五万铁骑在柴荣的正东。两军形成犄角之势,对着柴荣夹击而来。
柴荣有心继续进兵与刘崇先行决战、取得各个击破的优势。但是又害怕刘崇乃是故意诱敌、一旦自己北上深入太深,刘崇就会徐徐而退。柴荣的大军步卒比刘崇多、骑兵比刘崇少,比拼战略机动力自然是不如北汉军的。因此如果真是遇到了诱敌之计的话,追肯定是追不上诱饵的。而杨衮的辽军则会自东而西沿着黄河以北之地横插截断、切周军粮道。
基于中中考虑,柴荣最终还是本着持重之见,在兵马到了高平之后便停下扎营,等待北汉、辽国两路兵马前来夹击,对于各个击破的机会视而不见。北汉军和辽军距离高平都不过两百多里路程,以两军的步骑混编构成,最多两天,大决战就要来临了。
等待,是令人心中倍感压迫的。夜深人静时分,御帐里面依然烛火未熄,显然是军务倥偅的柴荣心中惴惴,未能安歇。
他招来了侍卫司骑军左厢都指挥使樊爱能,细细问了一遍大军的夜不收安排情况,确认所有斥候暗哨全部准备完备、并无缺漏。可是心中依然堵得慌,完全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