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颓废的天皇(2 / 4)

越沧海 无财无能言财 3091 字 2021-06-06

播种的这批这占城稻中,成熟最快的一批是枫桥镇东第三组的稻子,只长了66日便基本收获了,亩产稻两石六斗、折米一石七斗。这个产量比当地丰年晚稻的平均出米产量低七斗的亩产、比一种再熟之稻单产低二斗、总产低一石一斗。不过考虑到这一季的收成相当于是平白多出来的,已经非常可观了。”

钱惟昱如今已经被朝廷正式册封为郡王了,理论上也是有资格被人称呼为“殿下”的。何况这种乱世逾制的人比比皆是,割据五县自称天子者亦有之;如吴越国这般恭顺、仅仅是顶着朝廷给的名分的上限享受待遇的,已经是很难的了,所以钱惟昱麾下基本上人人都不介意改口称呼钱惟昱为“殿下”。

沈默介绍完了枫桥一带的产量,翻了几页笔记,继续说道:“潘家园这一代的稻田,在收获期上仅次于枫桥,平均在70多日,亩产和枫桥那边的差不多,少数几块地偶尔会亩产增加一斗。

收获最晚的就是今日跑的寒山寺一带了,最晚的一批稻子生长期足足有九十二日,不过亩产足足有稻三石二斗、折米两石二斗!这个数字比其他几块田高了至少四斗,而且也比原本一种再熟的稻种单次收成要高。”

在占城稻引入中国之前,其实中国要说一年收获两次水稻那也是有的,但是那些一年两熟不能等同于“双季稻”,因为那大多是靠别的方式实现的。

最常见也最古老的一种,那就是间作、连作,也就是说在同一块田里前一种作物还没收获,就先把后一种作物种下去,在后一种作物发芽到秧苗阶段,前一种也就可以收获了。这种措施的好处是可以节省一定量的每种作物对土地占用时间,但也仅仅是省点时间,对于产量的帮助不大。

第二种是隋唐时候产生的一种二熟法。在江南等气候温润的地带,隋唐时候的稻农已经发现在夏末秋初的时候把成熟的稻株上面三分之二的茎秆连同稻穗一起收割下来、但是保留根茎不去破坏,然后再给植株施以重肥、加强灌溉,这些稻株可以在秋末冬初的时候再长出一茬稻穗来。

这种措施在北方日照、气温、水分不足的地区无法使用,因为那些地方的稻子生长慢、第一次成熟收割已经到了秋末,割了之后再是施肥浇水也来不及第二次生长了。同时,即使在江南,如此操作下第一季的稻子收获量也只有充分成长的单季稻的**成,而第二茬收割的收获量约摸是单季稻的四五成。所以虽然这种稻作名义上是收获了两次,但是实际上总增产量只有三四成,而不是直接翻倍。

按照沈默和钱惟昱如今统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