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唯有谯周老不死(3 / 5)

越沧海 无财无能言财 4278 字 2021-06-06

滩的话,足以改造出数千顷的盐田。到时候光是晒盐之利,只怕就不可计数了。”

“晒盐?卑职不甚明白……晒盐之事,可是闻所未闻啊,小王爷说的,可是晒制浓卤,然后再用大锅熬煮制盐的法子?”

蒋衮听了一个盐字,还是比较上心的,但是依然免不了疑惑。钱惟昱听他这么一说,才想起可能如今的制盐技术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于是向蒋衮虚心请教了一下他所知道的制盐之法,这才明白一个事实:

唐朝的时候,原来还没有直接晒盐的技术,当时人们最多是把海水晒制成一些浓卤水,也就是说把水分蒸发掉大半,把卤水中的含盐量从普通海水的3%点几提升到十几个百分点的水平,最后依然是靠大平锅熬煮浓卤制盐,初期的晒制,只是把蒸发量减去一大半,减少熬煮时候燃料的消耗罢了。

一想到此,钱惟昱不由得心中一喜,想不到又被自己发现了一个强化国力的好买卖。

事实上,如果听凭历史自行发展,海水直接晒盐技术是南宋末年初生的,元朝基本没有发展,到了明初的时候,才被政府的盐场大规模采用。而之所以历史会这样进展,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南宋以后,中国大陆上最好的晒海盐的场地,自然是苏北的盐城了如果看隋唐时候的中国地图和后世现代的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古今地形差距最大的,就在盐城和南通、上海两处。南通、上海的土地和古代相比长出来了上万平方公里,那是因为此后千年长江冲积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与南通、上海等地相比,盐城的陆地往海里“长”得更多,而且几乎是沿着整个苏北沿海平均地长出去一两百里地。这种地理奇迹,其实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在南宋以前,黄河是往北一直到契丹境内注入大海的,黄河因为泥沙甚多,下游千百年来积累泥沙成了悬河。

从远古到北宋为止,黄河流域一直在汉人的领土上,自然有足够的水利工程投入去加高河堤,到了南宋,因为中原在金人手中,鞑子如何懂得民生,哪肯投入重金修河,因此河政废弛。

直到南宋中期的时候,金人土地上的黄河决堤改道,往南夺淮入海,占用了淮河的下游入海河道。因为当时的黄河水已经泥沙很多,淮河河道根本扛不住那么多泥沙,很快就被淤废,导致此后前年淮河都没有入海口,形成了洪泽湖这个调蓄淮河水流的湖泊,另一部分河水靠其他支流或者运河注入长江。

淮河失去入海口,对于两淮人民是一个大灾难,但是对于晒盐事业,却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