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到。
虽然平日里随处可见,但真听起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常斌震撼地口中喃喃。
“能量;能量,这是个新词;万物都需要能量;植物需要阳光与土地肥力,不然植物就会枯萎。”
“种子需要水、需要阳光,不然也会枯萎。”
“人类需要饭,水等一切,这些都是能量。”
“他讲的是一种本质,好像是【大道】,即使国家,仿佛也有着这种【本质】。”
“彻底领悟这种本质,那就是【格物致知】。”
“原来如此,这是位格物里的大才;怪不得小王对他夸赞有加。”
从原本对李时珍的质疑,常斌逐渐开始认真审视起来。
这人,似乎,不简单!
而且格物,似乎真的很有用。
远比所谓需治国的《四书五经》多本书加起来更加强悍!
室内。
苏明忍不住问:“先生我明白了;万物都需要【能量】,那请问【酸地】是?”
李时珍轻轻点头,“各位已经理解了。”
“现在,回到正题。”
“既然我们人类身高体重都不一样;那么大地也是一样的。”
“有的大地底子好,它就能产出更多植物!”
“而有的大地底子差,它就无法产出更多种植物。”
“而土地也是一样的,它分【酸地,碱地与中性地】”
“首先:【酸地】的土壤通常呈现较深的颜色,主要为玄褐色、深棕色、棕黑色或黄红色。”
“其次:【减地】的土壤通常是颜色较浅,多为白色、黄色或灰白色。”
“最后:【中性地】的土壤,比酸更浅,比碱更深;更接近大家所看见路上的随处可见的【自然色】。”
听到这些,室外的先生们,连忙转身,观察室内土地颜色。
尤其是青草遍地都是,且颜色比酸地颜色更浅、比碱地颜色更深!
吴院长分析着:“这应该就是中性地,介于酸碱之间。”
苏岳连忙看向墙角的那块空地,杂草显然就偏少,“看那边,杂草就很少;且颜色很浅。”
常斌分析:“那应该就是【碱】地了。”
“我似乎理解,不同颜色的土地,适合不同的种物!”
下一刻,李时珍望向窗外,“这位先生叫什么?”
常斌一愣,指着自己,“我?”
“是的。”
“我叫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