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平生第二首词,《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这首词虽不及前首工整,却是真正的佳词,因为它有了感情。
也就是天才儿童王雱实际是一个凡人,有他的才情,也有年轻人的毛病,不能将其优点无限放大,放在神坛上,也不能将其缺点放大,踩在泥坑里,甚至往佐的方面牵引,说王雱阳“萎”不举,王安石扒灰。
欧阳修、朱熹有没有,真的不清楚,因为他们本姓比较风流的,王安石怎么可能呢。相处到现在,比自己还要本份,想要扒灰,为何不纳一妾,以王安石的地位,想纳一个比范仲淹如夫人更美貌的小妾,也是可以的。
就是因为这个疽病,让郑朗纠葛了。
否则将他象苏东坡那样外放,不但对王安石好,对王雱本人也好。
如苏东坡,因功调往杭州担任府尹,东南涝灾,上书中书,要求朝廷宽赋税,中书几位宰执看后大笑,将奏本递给郑朗,郑朗亲自批回阅,杭州乃是全国第二大城市,赋税中心,如何减免。若杭州要减免,其他诸州一起都会请求减免,国家收入怎么办?
苏东坡又回奏,说稍稍减免,不然百姓会民不聊生。
郑朗又回批,为什么稍稍减免,有利的一面,就有弊的一面,有弊一面,也有利一面,小小涝灾,难道杭州就没有办法化解?
苏东坡看后很无语,也没有心情风花雪月,挟记畅游了,苦思良策。最后想不出来办法,直接硬抗,俺没有办法,税交不齐了,请将我再贬黄州吧。到年底郑朗于是真的将苏东坡贬到黄州去。
史上王安石三难苏东坡,郑朗也三难苏东坡。
与打压无关,这是磨练。
苏东坡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到了黄州后,在失落之下,终于前后赤壁怀古,念娇古等大作一一出现。略有不同,不过文学造诣相差无几。但郑朗不是为他写出多少文学佳作,而是让苏东坡明白一些道理。甚至这一回看到苏东坡死姓不改,郑朗再没有伸出手进行援助。但几年后的苏东坡已经不是史上的苏东坡。
对王雱敢不敢?
郑朗不敢让他下放磨练,怕出事。
放在朝堂上看着他夸夸其谈,郑朗又看不下去。并且王雱傲气极重,傲气另一代言词就是心眼小,由于自己与王安石的关系,更加不好说。这是郑朗头痛的地方,也惋惜的地方,毕竟是一个有才气的人,学问好,志向远大,现在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