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六十二章 东施(5 / 8)

看着大家,又说道:“那时,我大约就会请求致仕,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象现在这样固执,钻牛角尖,看问题看得长远一点,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否则,就算逼得我不能致仕,功成身退,老死在中书,我死得多半也会死不瞑目。”

有意放出这句话。

时间短,问题多,自己呆在中书自然没有多大问题。时间一长,危机渐渐化解,甚至有可能欠负还没有偿还呢,有人将矛头就对准自己了。那时候不是对事,而是对人。想找毛病,岂不是很容易?

然而自己并没有到下的时候。

有意说出这句话,国家治好了,一系列布置落实下去,自己不用你们烦,俺也要退了。

赵顼喃喃道:“即便十几年后,郑公,你才六十几岁。”

六十几岁,仍然是官员的黄金年代,退了很可惜。

“水满则盈,月满则亏。不过那还是十几年后的故事,还早呢,这十几年时间,道路得一步步走好。”

“那些贫困户置若罔闻乎?”吕惠卿忽然又问道。

“吉甫,非也,陛下英明,群臣竭力,若十几年国家财政还不转好的话,我将会学习项羽自刎于乌江了。刚才我说过,若财政转好,可否免去所有两税。不可能的。可是否能对这些特贫户给予一些帮助?若是连银行监推广后,都不敢放贷的百姓,几乎是赤贫的七**等户了。救济所有五等以下户,就是十几年后,朝廷财力也多有不尽,但仅是七**等以下户,占据我朝的比例并不会太多,救助之,有何不可?五六等贫困户,银行监放贷变相慈助之,七**等户朝廷给予一些政策帮助。所有贫困户皆会渡过危机。这才能称为盛世到来。”郑朗道。

还是不可能的,但理论上能进一步使许多贫困户得以度曰。

这才是真正的道义之心。

诸人默默,用心是不错的,可十几年后是什么情况,谁皆不能预料。

大家散去,说开了,铲佃渐渐没有人再提了,青苗法争议也平静下去。也不能完全怪吕惠卿与王安石,在这个方面用心是不错的,高利贷主太狠了,每年都会发生很多不好的事,而贫困户也太多了,一旦实施青苗法,一是救济,二也可以得到可观的收入。然而皆疏忽了实施过来中带来的搔动。发放青苗贷,下面官吏与职员可能向无力偿还的六七**等户发放青苗贷?那怕就是推出青苗监,最终发放的对象最低是五等户,然后向三四等户进军。可三四等户需要青苗贷吗?

郑朗继续两边跑。

全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