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郑朗主持,还不知道下面得闹成什么样子。当然,这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是下面官员议论时听到的。
这种中庸说倒底就是一种精密的调控,对轻重的掌握,因此郑朗一生很少犯下错误。倒底能有什么事,能让郑朗犯下了让他有些心灰意冷的错误?
高滔滔正在回味儿子所说的驭臣之道。
赵顼接受起来还有些吃力,转述出来更有些偏差,但到高滔滔耳朵里,却能听出更多。然后觉得不可思议与很神奇。心中又恼恨郑朗三娘死得不是时候,若不死,通过儿子的书信往来,也能让自己长很多见识。现在儿子回到宫中,什么也学不到了。
赵顼一问,她有些失神,不自觉地答道:“是犯下一个错误,也不能全怪他,更不能因此而不用,陛下拘束了。”
“什么错误?”赵顼更好奇。
高滔滔醒悟过来,喝道:“眼下还不是你所能过问的,否则郑朗一定早就告诉了你。”
“喏,”赵顼郁闷地退下。
郑朗带着皇孙与公主过京城,而不入,在码头上有许多百姓亲眼目睹,迅速传开,这才是真正的高风亮节,有本事,然视富贵如粪土。也传到韩琦耳朵里,冷哼一声。承认郑朗德艹是好的,可这个德艹名声能当饭吃么?
表面上看是如此。
郑朗表现越高淡,失望的人越多,你一心想做林和靖,但不举大旗子,我们怎么办?
又有一部分支持者渐渐倒戈,再加上郑朗不进入朝堂,力量一步步地在削弱。
实际错了。
自范仲淹后,名声已经能当饭吃了,尽管除了范仲淹外,所谓好名声的人都不那么合格。不但这个名声能当饭吃,而且会成为最致命的武器。就象范仲淹三退,当年的范仲淹怎能与现在的郑朗相比?
但也未必那么腹黑。
没有三娘的病逝,郑朗也准备采取这一着。河工结束,必得退。让他帮助赵顼行,能让他帮助赵宗实?
赐他一个郡王,他也不会帮助赵宗实辅政的。
郑朗的风轻云淡,让他的支持者看似越来越少,实际自船驶上金水河那一瞬间,一股更大的风暴已经在宋朝上空积累。
崔娴用手帕替郑朗擦掉眼泪,说道:“官人,你想念陛下,为什么刚才不进皇宫?”
不进皇宫固然是气节,但打着将皇孙与公主送到皇宫的名义,顺便进皇宫叙一叙,又能怎么的?
“我有愧啊。”
连续数年的暖冬,给河工带来极大的方便,但这是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