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是商议好了的,开封府推官苏绅疏言,王德用宅枕乾冈,貌类艺祖。王德用状貌雄奇,黑脸,象赵匡胤,懂的。
郑朗看到这份邸报后,哭笑不得,王德用是少年英雄,不否认,就凭借他抢亲这一举动,哪里象赵匡胤?连赵匡胤一根手指头也比不上!可这人是一个地道的武将,盘居东府,文臣难受不难受?
接着孔道辅又说,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于是王德用罢为武宁节度使。
皇族命妇不能进宫,武将最后一个大佬也倒下来,文臣终于一统江湖。
接着诏李若谷、任中师、韩琦与三司详定减省浮费。
这是好事,节流终是主流,是家为国一个样,大手大脚的,赚再多的钱也不够花。但是怎么节的,能看到韩琦的聪明之处,进言道,今欲减省浮费,莫如自宫掖始。请令三司取入内内侍省并御药院、内东门司先朝及今来赐予支费之目,比附酌中,皆从减省,无名者一切罢之。
从宫中节吧,本来皇宫开支不大,还要节之。
再次诏从之。
韩琦不但进了这两谏,几乎每月要上疏一封,以至这两年中相关的宋朝史书中,有五分之一的篇幅,都是记录他的进谏奏文。可与范仲淹不同,他每份进谏进得恰当好处,十有八九被恩准执行。
这一节,一片鸡犬不宁。
就在此时,江钧第一份弹劾书奏献到朝廷。
中书几个大佬面面相觑,什么白蛇,什么临江寺,老子化胡,他们没有看到过本子,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伤风化,将奏折交给了赵祯。
赵祯也不好判断,随着邸报,做了一个批注,让郑朗将那三个戏本子呈上来。
这是开始。
接下来,诸多弹劾书奏象雪花一样飘到京城。
多是两浙官员,也有江淮官员,弹劾郑朗无事生非,让石介查大亭户,查大亭户也可以,但石介是什么人?一介痴书生,在下面查得乌烟瘴气,民声鼎沸,怨气冲天。差一点写再查下去,下面的百姓会造反起义。不行,即便要查,得换一个人。
很明智,掰不倒郑朗,先将石介弄走。不然盐政合一,事情会很麻烦。
接着是江钧的上书,不能撒谎,但能换一种说法。儿子来到杭州,脾气不好,用茶水泼了小婢,不算很过份,让韩绛揪住打了几十杖,作为惩罚,足够了。郑朗再次将我儿子拖到画舫前,挟着记子一边寻欢作乐,一边让人毒打自己儿子以作助兴。
赵祯有些迷糊,郑朗会是这种人?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