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〇章 乌台诗案(3 / 4)

宋王 尹三问 3075 字 2021-06-12

,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出自苏轼所作的《山村五绝》,有意讽刺青苗法的;“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是苏轼在杭州是所作,舒亶认为,苏轼这是在讽刺盐法。

讽刺指责新法倒是小事,重点在于,舒亶与何正臣将其上升到愚弄朝廷,怨怼君王的高度。在封建社会,这可是了不得重罪。

朝堂上的大臣群情耸动,自从王安石开始搞变法,讽刺和抱怨谁没有过?诗文言辞有许多,如今却被拿出来断章取义,上纲上线,这不是搞文字狱吗?

如今苏轼第一个被拿出来,来不日还不知道会有谁?岂非都要议罪?一时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不过也有明白人,看出了其中不同寻常的意味!

为什么单单从苏轼身上开刀?御史台朝堂上公开弹劾,从举例来看,可以说是准备充分,显然是要置苏轼与死地啊!

难道是因为苏轼太出名,还是苏轼得罪他们了?

显然都不是!苏轼虽然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但是在朝堂上的身份地位有限。一个知州与御史台并无直接利益冲突,如果说是因为苏轼作诗讽刺他们,也不至于用如此狠辣的手段报复吧?而且这些诗文都是旧日作品,如今提及,更像是蓄意搜集整理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稍有见地之人很快发现了脉络,苏轼的出身和才气,以前做过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的身份地位,他如今是凤翔知州,是在西北啊,是秦王治下。

而且苏轼与秦王过从甚密,当初他们曾一同在杭州为官。秦王似乎还举荐了苏轼的弟弟苏轼出使高丽,之后调任到了泾原路做转运使,也是在西北。

毫无疑问,苏家兄弟都在秦王手底下做事,是秦王的人。

而且近日有消息称,苏轼的妻妹王朝云嫁给秦王,先是为侍妾,如今这晋升为侧妃。如此一来,苏轼与秦王就是连襟!

那么,突然间弹劾苏轼,意味岂能简单?很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针对苏轼,背后实际上是为了对付秦王。

这还能是小事吗?很多人都心里有数。恐怕何正臣与舒亶都只是马前卒,这背后肯定有人运作谋划,剑指秦王!

至于幕后主使者,哼哼,很多人的目光都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