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〇章 乌台诗案(2 / 4)

宋王 尹三问 3075 字 2021-06-12

王若是登基,焉有不追究的道理?

赵昭的能力有手段是有目共睹的,按照眼下的趋势,官家赵顼不是他的对手。也许用不了多久,秦王就会入主汴京。

韩琦心中有种深深的忧虑,只是自己告老还乡,眼看着局势恶化,却束手无策。

意外的是,数日之后,相州知州上门了,对韩琦十分恭敬,甚至殷勤谄媚。

顶着尚书令的虚衔告老还乡,地方官态度还算客气,只是恭敬程度远不如今日,这是怎么了?

很快,相州知州呈上了两封信函。韩琦拆开来看,瞧见玉玺与皇太后金印时,心中一震。片刻之后,吩咐道:“准备一下,老夫要去汴京!”

~~~~~~~~~~~~~~~~~~~~~~~~~~~~

就在韩琦前往汴京的时候,一件大事发生了!

熙宁七年正月二十,御史舒亶与何正臣在朝堂上公开弹劾凤翔知州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凭证则是苏轼的一封奏疏,从杭州通判任上返回汴京时,苏轼曾短暂权知湖州。在当地,苏轼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其中有这么几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是自称,新进代指积极参与变法的官员。前半句的意思是陛下知道我愚钝,不合时宜,无法与积极变法的官员们相比。陛下明察,我是个不生事的人,可以牧守地方,管理平民百姓。

苏轼有才华,什么都好,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大嘴巴。很多时候,沉不住气,喜欢说话,公开发牢骚。在原本的时空里,他之所以仕途黯淡,很大程度上就是让大嘴巴给害了。

《湖州谢上表》之中,苏轼就夹杂了这么几句牢骚话。多少有些讽刺新党官员的意思,名满天下的苏子瞻愚钝,所谓的新进又当如何?说自己不生事,反过来就是说新进生事。

苏轼的本意如此,但是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却声称,其本意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一顶大帽子陡然间扣到了苏轼头上。

朝堂上的大臣不由觉得奇怪,不就是几句牢骚话吗?至于如此上纲上线吗?何况苏轼的本意并非如此,非要说起愚弄朝廷,怎么看都有些牵强。

他们没想到,这才只是个开始,御史舒亶又补充道:“苏轼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