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会让人看不起的,地位和颜面都会大受影响。
仁宗皇帝去世尚不足十年,英宗在位短短四年毫无建树。故而所有的压力全都在赵顼身上,他有种急于求成的想法,故而在任何事情都不敢松懈。
西夏这件事,对他来说是压力也是机会。一方面可能是变法因此受影响,一方面是关系到自己的权威与尊严,当真难以权衡。
结果听了半天的大臣意见,还是个左右为难。
此刻赵顼满脑子都是西夏这件事,故而并未注意到,朝堂上已经是泾渭分明,各执一词十分明显的局面。党争时代,已经悄然来临,逐渐开启,可是赵顼根本没有察觉。也没有注意到这会带给大宋朝什么?故而也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
当然了,虽然是如此,也有一些中立的官员。有些人是为了中立而中立,不想搀和其中,明哲保身。有的则是地位超然,根本不需要明确的站队。
赵顼暗叹一声,看着下面的争论不休的臣子。如此争执下去,何时才能有结果?
底下的官员各执一词,可是几位宰相和重量级臣子都没有说话。
“曾公亮,你以为如何?”
集贤殿大学生曾公亮可是当朝首相,他的意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营救林昭之后,曾相公的声势更胜往昔,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也不再像是之前那样的平庸低调,可是插手一些事情。
满朝文武都明显察觉到曾相公的复出,以前的他大都是在王安石的阴影之下,而今他则是要做一个名符其实的首相。
其实曾公亮最开始是偏向王安石这一边的,韩维最初向赵顼推荐王安石的时候,当时的参知政事吴奎出言批评王安石。曾公亮则比较客观的维护,在以后的事情上也对王安石多有支持。
尤其是变法开始之后,新法没有条文。反对者都很多。曾公亮往往是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来表示支持。以至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十宗罪的时候。还提及宰相之中只有曾公亮支持。
那段时间,曾相公俨然是王安石的伙伴,支持者。可是时间长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曾相公的心态和想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最直接的便是对新法的失望,和苏辙、陈升之一样,对变法的认识和态度都有了转变。已经三年了,新法有什么成效?反倒是将大宋朝弄的乌烟瘴气,很多地方更加的混乱不堪。情况也更加的糟糕。
作为首相,曾公亮对全国的情况更为了解。他没有王安石的那种执拗,故而看事情更为全面。尤其是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