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章 漫漫西行路(3 / 5)

宋王 尹三问 4028 字 2021-06-12

为此在仁宗年间,朝廷还有过争执与讨论,王安石也参与其中了,并且一力支持陕西路转运副使薛向全权处置整个北方的牧马监。

薛向也是不负众望,至少整个陕西路这边的情况很好,开辟了不少的牧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情况也随之出现。

开始是有零星的百姓偷偷开辟牧场耕种,到后来再有管理牧场的官员。从上到下的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是亲自参与其中。大片的开垦牧场的土地。粮食产量确实提高,但是饲养马匹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

皇帝赵顼也为此大为恼怒,之所以这么重视林昭沟通茶马道的提议,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皇帝只是认为马匹数量在下降,却并不知道牧场的土地使用发生了变化。

牧马监林昭是知道的,但是具体的牧场情况却不知晓。但是苏岸就不一样了,在进入禁军之前,苏岸曾经在西军之中待过。对这些事情都十分熟悉。故而一路沿着渭河西行,很快就发现了这些问题。

林昭摇头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牧马是如此,青苗法亦是如此,其实很多事情本身的初衷或者规定都是很不错的。问题往往就出在后来的执行上,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也正是因此。这个问题要是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很多好想法,好政策最终还是无济于事,根本得不到实际应有的效果。

关于牧场的问题。已经是初见端倪,皇帝迟早是要知道的。待回到汴京也完全可以和皇帝略微提起。不过看到身边的苏岸,林昭又觉得自己完全是多此一举。

出了大散关再往西,要经过陇右之地,擦着西夏国的领地过去,然后直达河湟青唐城。

在此之前走过的都富庶安宁之地,一路上还有大宋地方官的照顾,方便又安全,而接下来却要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艰难险阻。虽说宋朝与吐蕃关系良好,毕竟经过的大都是荒无人烟,不大太平的境遇,马匪盗贼自然不必说了,光是自然条件都够让受了。

正是因此,林昭才决定在大散关停歇休整两日,一来是添置些用度物品,二来也是让人解解乏,养精蓄锐,闯过稍后的难关。

于是乎大队在大散关停歇下来,做稍微的休整,然后整装待发。

大散关作为一个主要的关口,军事防卫意义十分重大,相对来说商业和生活方面的东西就不那么完善了。

五百多人的使团,在当地驻军的配合下,暂时有了一个安顿之地。之后林昭带着苏岸并几名贴身护卫出营去了,到大散关所在的集镇上去用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