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时期,军队的发展建设能够勉强维持下去,靠的不是zhèng fǔ,而是各大军火商。
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民间调查机构给出的结论。在一九五六年之前,规模最大的十二家军火企业至少为军方提供了二十亿华元的援助,只不过大部分援助都没有违反法律。比如,军火商主动承担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把维护保养已有装备的价格压到最低。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帮助,中**队肯定会出问题。
要知道,在一九五六年,也就是中德关系正式决裂,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中德冷战正式拉开序幕,中**队的很多武器装备都停留在大战时期的水准。根本不可能在下一场战争中取胜。
虽然德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没有好的武器装备,就意味着在下一场战争中需要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如果没有军火商的积极参与,恐怕中**队的很多装备项目都无法正常启动。
问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军火商是商人,即便不排除有部分军火商是坚定的爱国者,会为了国家与民族而牺牲个人利益。但是这绝对不是说,军火商就会做亏本买卖。更重要的是,大型军火企业都不再是某个人当家做主,与企业有关的都得由董事会决定,而并非所有、甚至并非大部分董事会成员都愿意做亏本买卖。
军火商在军队上的投入,迟早会成倍的、甚至数十倍的收回去。
对军火商来说,最大的回报就是得到军队的订单,而要让军队下达订单,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一场战争。
也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认为,民族dú lì运动背后就有中**火商的身影。
只是,殖民地的dú lì运动,基本上与中国没有关系,而且战前最大的殖民地宗主国,即英国在战后迅速改变了立场,公开宣布放弃所有殖民地,甚至向新成立的国家移交了殖民地占领军的物资与资源。至于法国的殖民地,在大战结束前就被瓜分完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殖民地并不多,而且受到的影响也不大。
总而言之,殖民地的dú lì运动,并没有让中**火商尝到甜头。
中**火商需要的是一场由中**队直接参与的,至少是针对某个国家,最好是针对某个地区的大规模战争。
显然,危地马拉与中美洲地区就符合这个基本条件。
如果这场军事行动演变成大规模地区战争,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最大的受益者都是中国的军火企业。
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