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代言人(3 / 4)

帝国风云 闪烁 3093 字 2021-06-11

有人做过统计。在一九六六年,中**方的军火、即弹药订单,总价值仅有三十四亿华元。如果把采购核武器的费用排除在外的话,那么用于采购常规弹药的费用实际上还不到十五亿华元,采购的子弹不到五亿发、炮弹不到三千万枚、炸弹总共才一万五千吨,战术类常规导弹仅一千二百枚。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中**方的军火订单猛增到一百六十七亿华元,其中用于采购常规军火的达到了一百二十八亿华元,总共采购了一百二十亿发子弹、三亿五千万枚炮弹、十六万八千吨炸弹与五万枚战术类常规导弹,与上一年相比,增加幅度超过了百分之一千。

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让生产弹药的军火企业的年利润提高了十多倍。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的军火订单都留在了国内。

关键就是,很多军火企业没有做好准备,也就无法接下军方递来的大单。比如,枪弹与小口径炮弹的产能就严重不足,当时就算全部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也无法及时完成军方下达的订单。显然,前线的作战部队可不会等着弹药生产出来才跟敌人打。结果就是,中**方不得不从海外订购弹药,即从友好国家那里购买弹药,或者是向友好国家的军火企业下达订单。只是,这依然无法解决问题。到最后,中**队不得不从友好国家的军队那里借用弹药。最典型的就是,rì本的国民自卫队就为以出借的方式,为中**队提供了十亿发子弹与五千万枚小口径炮弹。当然,这也与rì本在战后定下的和平宪法有关,即rì本本国生产的武器装备,仅用于自身防卫,不得用于出口。即便中国是rì本的“宗主国”,而且rì本的和平宪法是由中国占领军制订的,但是法律就是法律,中**队也不能超越rì本的法律,就只能从rì本国民自卫队借用军火。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最想打仗、打大仗的绝对不是军人,而是军火商。

如果再往深处看,中国的其他企业家、以及银行家也脱不了干系。这就是,军火业属于终端产业,而在其上游还有钢铁业、化工业、采矿业等等中游产业,而这些企业的利益也与战争有关。

说白了,武器装备都是用钢铁制造的,弹药里都需要炸药。

只要军火生产线运转起来,就需要大量的钢铁、橡胶、炸药、塑料等等,从而为上游企业提供更多的订单。

把这些企业联系到一起,并且在背后给予支持的则是银行家。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家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时候,都需要银行贷款,而大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