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列克星敦”号才把航向调整了不到六十度,还要把航向再调整六十度,才能把舰首朝向鱼雷来袭方向。
这个时候,“列克星敦”号已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转向。
如果停止转向,就等于把右舷暴露在了鱼雷面前。如果向左转向,即便不考虑航母巨大的惯性,也需要转过一百二十度,才能把舰尾朝向鱼雷来袭方向,显然所花的时间比继续向右转向多得多。
问题是,“列克星敦”号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转向六十度了。
对航速为四十五节的航空鱼雷而言,跑完八百米,即便算上初始加速阶段,总共也要不到四十秒,而“列克星敦”号在全速航行时,转向角速度只有每秒一度,即在被鱼雷击中之前,只能转向四十度。如此一来,在被鱼雷集中之前,“列克星敦”号的右舷依然暴露在鱼雷面前,暴露的水线长度大约为九十米。
当时,鱼雷攻击机群投下的九条鱼雷,间隔距离都低于一百米。
理论上,“列克星敦”号有逃脱的机会,但是概率不会超过百分之十,即“列克星敦”号必须恰好处于两条鱼雷之间,舰首与舰尾离鱼雷的攻击航线都在五米左右,稍有偏差就会被鱼雷击中。
显然,没有这么恰巧的事情。
要知道,要让一艘四万吨的航母以如此精确的航线航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以说,在鱼雷攻击机投下了鱼雷之后,“列克星敦”号就只能听天由命,把一切交给琢磨不透的命运了。
当时,“列克星敦”号上的高射炮没再继续向转向撤离的鱼雷攻击机开火,而是把炮口对准了海面,向逼近的鱼雷射击。
显然,这完全是徒劳。
在攻击航母的时候,鱼雷的定深一般在四米左右,而在攻击像“列克星敦”号这样的大型航母时,鱼雷的定深有可能达到六米,小口径炮弹根本不可能对水面下四到六米的鱼雷构成威胁。
最后关头,“列克星敦”号的舰长做了最大的努力,即不顾飞行甲板上的战机,下令以最大角速度转向。
只是,“列克星敦”号没能侥幸逃脱。
更要命的是,此时一直在高空等待机会的俯冲轰炸机也加入了进来,甚至连护航战斗机也开始攻击“列克星敦”号。
也就在这个时候,美军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首先拦截战斗机。
因为美军舰队上空的防空战斗机并不多,而且“野猫”的性能比“海鹰”差了许多,所以在大机群赶到之后,护航战斗机没有花多少力气就驱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