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各方顾虑(3 / 4)

当皇帝,可是一个技术活当昏君当然容易,可哪怕只是当一个守成之君,也是相当困难的。

大汉好不容易在先帝,丞相,诸位臣工的努力下,实现了三兴,总不能在他刘禅手里,二世而亡吧?!

这还只是平衡朝政的问题,具体到政务,在刘禅看来,还有很多的麻烦,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

虽然说,现在大汉依靠着兵权,强行推行着鱼鳞图册制度,但这个制度,不过是暂时拖慢了世家大族们兼并土地的脚步,并不是彻底抑制住了土地兼并。

如何对这些事情进行改革,既要拉拢世家大族,不能跟世家大族翻脸,又要能抑制世家大族,不让世家大族坐大.刘禅是一点头绪都美欧。

除了这个最大的问题外,还有诸如如何快速恢复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同时,还能提高国库收入,各种国家赋税的兴起和废除,以及如何增加人才选拔通道,避免寒门子弟失去上升空间,导致底层不稳等等这些事情,有些刘禅有想法,但不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有些刘禅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这种情况下,刘禅怎么可能允许诸葛亮真的请辞丞相,跑回南阳卧龙岗去过退休生活。

所以啊,刘禅是什么招都用了。

跟诸葛亮摆事实,讲道理,到最后耍无赖,快四十岁的人了还拉着丞相的衣角撒娇.真的,那场面,也就是没人看到,否则的话,诸葛亮连同刘禅一起,都有杀人的心。

最后的结果,还是诸葛亮心软了,默默的撤回了自己请辞的疏奏,继续担任丞相这事儿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

而为了转移朝臣的注意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平衡大汉朝堂的内部利益矛盾尚书令李严请奏天子,出兵伐吴。

李严也是出于好心。

一方面,李严不想让人再盯着诸葛亮请辞的事件不放了,别回头扯着扯着,把自己写信给诸葛亮,劝诸葛亮加“九锡”的事儿给牵扯出来.诸葛亮有威望,有大功,有天子信任,他肯定没事儿,但李严恐怕就真的完蛋了。

另一方面,在长安的诸位朝臣们,在经历了诸葛亮请辞丞相的风波后,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后诸葛亮时代,恐怕就是大家在朝堂上掌握权利的最好机会。

因此,大汉朝堂内部的各大利益团体,必须趁着诸葛亮还在,有人调和的时候,尽快的掌握朝廷各部的权利,因此,引发了一场内部的明争暗斗。

尤其是对于中原世家和河北世家而言,他们进入大汉朝堂的时间太晚了,朝堂高层不是荆州人就是益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