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诸葛请辞(3 / 4)

先帝兴复汉室,如今最大的目标已经达成了,汉室也旦夕可兴,他已经没什么可以遗憾的了。

诸葛亮从来不是一个贪恋权位的人,很多时候他都是赶鸭子上架,没办法的事情。

可如今,诸葛亮觉得自己应该兑现自己当初许下的诺言,待汉室复兴后,自己重回隆中,躬耕度日.这就是诸葛亮给自己安排的退休生活。

所以,诸葛亮请辞丞相,这事儿既没有李严想的那样,是要享受“十锡”待遇,也没有想要以退为进,他是真的要辞职。

回到隆中,一边躬耕,一边帮着张溪出点主意,找到合适的时机灭吴,那么这一身,他也就圆满了。

因此,诸葛亮在考虑请辞丞相的困难时,确实预料到会有人反对。

诸葛亮猜想过,天子刘禅可能会反对,毕竟这些年,诸葛亮跟刘禅的关系一直不错。

刘禅是真的拿诸葛亮当相父,给了他足够的信任和权柄,甚至到了后期,在关羽去世后,刘禅连本属于大将军的兵权都给了诸葛亮。

所以,诸葛亮觉得,刘禅可能会出于不舍而挽留自己。

诸葛亮也猜想过,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可能也会反对。

这些人,基本都是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熟悉政务,走到现在的地位。

他们已经习惯了上面有一个丞相府帮他们做出决策,在诸葛亮的引导下决定国事,突然没了一个做主的人,他们可能会不知道怎么处理政务。

但,这本来就应该是他们必须要学会适应的事情,诸葛亮只是把这个事情提前了而已。

而且诸葛亮觉得,丞相这个职位,在特殊时期可以起到集权的作用,但长久来说,对三省决策,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三省本来就应该直接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丞相负责,三省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分权,多一个丞相反而是集权这对天子集权很不利,也容易滋生出权臣,这是诸葛亮不想看到的。

因此,于公于私,诸葛亮都觉得,这些人越反对,这个丞相之位就越该废除。

最后,诸葛亮还猜想过,陈泰,裴潜,谯周等人会反对。

不过这些人的反对嘛,大多都是装装样子,毕竟诸葛亮的功劳太大,权势太高了,他们如果不表达一下反对意见,反而显得他们不会做人。

但实际上,诸葛亮很清楚,这些人背后都有自己的利益集团,他们也不希望看到诸葛亮,庞统,张溪,徐庶这些人长期霸占朝廷的话语权,虽然表面反对,但实际上,一定会推波助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