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兖州战役结束(3 / 4)

北,而不是想法击破敌军。

这是郭淮在兖州之战中,对司马懿最大的不满。

但同样,郭淮也向曹叡当面承认,以当时的被动局面,郭淮也不认为能有什么可靠的办法来扭转战略被动.至少自己想不出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懿从战略布置上来看,确实有些趋向于保守,不敢冒险,但还不至于到什么“惧敌怯战”的程度。

至于司马懿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保守应对战略,这个郭淮没有多嘴。

一方面,他不是司马懿本人,他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许司马懿有什么其他顾虑没有跟郭淮明说,郭淮也不好贸然去判断司马懿的用意。

另一方面,司马懿在兖州中后期采取保守应对战略的原因郭淮不一定知道,但在早期的时候为什么采取保守应对的原因,郭淮还是知道的。

毕竟,当初曹叡下的是明诏,让司马懿进攻洛阳的,这事儿满朝文武都知道。

这事儿,郭淮只要不傻,就不会当着曹叡的面主动提起来.而且就算不提,曹叡也未必不知道。

因此,曹叡在郭淮这边,得到的是一个对司马懿来说,还算正面的评价。

也许司马懿在这次兖州之战的指挥中,有些保守,但大多都是情势所迫,司马懿作为指挥十几万大军的主帅,他趋向保守一点的用兵风格,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搞清楚了这些事情后,曹叡再下诏,先解除了司马懿的兵权,然后再把他召回邺城来。

解除兵权,不是要收拾司马懿,而是曹叡必须给外界一个交代.你司马懿指挥十几万大军作战,最后丢了整整一个州,总得有个说法。

不可能再让司马懿继续掌握着兵权了,否则朝廷内部必然物议汹汹。

而招司马懿回邺城,就是曹叡想当面问问司马懿,兖州之战中,他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毕竟,前有曹爽弹劾司马懿,后有郭淮帮司马懿说话,其中真伪曲直如何,最后还是要曹叡自己来判断。

只有亲自问过了司马懿之后,曹叡才能最后决定对司马懿的惩罚到底是什么样的。

而经过这一通私下的交谈后,曹叡最后做出的决断,就是现在这样的——剥夺司马懿兵权,留在邺城听用。

曹叡也难啊。

不是他不想追究司马懿的责任,也不是他不想让司马懿背锅而是,没法这么做啊。

跟司马懿的初次交谈里,曹叡能听得出来,司马懿并没有推脱自己责任的意思,相反,司马懿主动揽责,向曹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