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撤军计划(3 / 4)

大的事情,自己决断和有天子背书,意义是决然不同的。

哪怕从战后算账来看,有了天子背书,总比自己一个人扛责任,要来的轻的多。

而最重要的是,有了天子明诏,司马懿安排撤军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名正言顺,不用担心军心士气受到太大的影响。

自己撤军,跟奉旨撤军,对士卒来说是不一样的前者撤回去了还要担心被朝廷追责,后者却完全没有这种顾虑。

有了名义,司马懿现在要考虑的,就是撤军方案了。

撤军也是一门学问,不是说下个命令,然后任由士卒突围就算是撤军的这么撤军,很容易从撤军变成溃败的。

需要提前做好计划。

首先要撤的,肯定是濮阳的贾逵所部。

一方面,是濮阳没有直接受到蜀贼的进攻,济阴郡的胡遵一直停留在定陶没有北上,濮阳并没有受到蜀贼的直接威胁,可以从容撤军。

另一方面,也因为胡遵没有北上,濮阳方面先撤军的话,司马懿也不用担心侧翼受到蜀贼的威胁。

至于贾逵是从白马渡口撤军,还是领兵前往延津渡口撤军,这就看贾逵自己的抉择了,不需要司马懿去考虑。

等到濮阳撤军差不多了,司马懿才会选择从长垣缓步撤军,退入东郡。

而司马懿在长垣一撤,正面的邓艾大军必然尾随而至,酸枣方面,还有诸葛亮率领的大军在围攻,因此司马懿必须先一步撤回酸枣,帮助郭淮稳定住侧翼防守,然后才能继续安排撤军事宜。

等到后方大军大部分都撤过黄河后,司马懿才会和郭淮一起,退守孟津渡口,一边阻挡蜀贼的围攻,一边安排最后的撤军。

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和第二步其实都不难,真正麻烦的是最后一步.当魏军大部分都撤过了黄河后,留下坚守延津渡口的守军和将领,必然会面临蜀贼的强攻,一旦稍有不慎,可能就是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所以.其实司马懿也没有想好,到底是自己留下来断后,还是安排其他人。

毕竟,算来算去,好像没什么合适的人选可以“卖”。

贾逵是第一批撤离到黄河对岸的人,撤军后,也同样需要贾逵到黄河对岸去组织士卒,维持士气,就地建立防线,防止蜀贼在水军的接应下顺势渡河,建立立足点。

所以,贾逵是卖不得的。

郭淮是大魏老臣了,这样的人,如果他不主动站出来说自己留下来,你还真的不能强求.否则的话,那些留在邺城的大魏老臣们会怎么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