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战后(4 / 4)

看似剑拔弩张,但实际上,一时间两军都有点投鼠忌器,打不起来。

王基这边是忌惮于魏军的兵力规模,以及无法判断魏军是否还有后续援军,而司马懿这边,则是顾虑于军心士气,毕竟大部分魏军都是经历过一次战败后,才来到昆阳的。

谁都不敢主动发起进攻,都想着先稳一波,防守为上。

王基一看情况有些僵持住了,也没有要冒险硬攻强打的意思,立刻向宛城发出了军报说明情况,同时希望徐庶尽快派兵来援。

毕竟,汉军现在虽然休整,但总兵力已经高达十一万了,哪怕要在宛城留下一万人驻守,可动用兵力也在十万左右。

而现在在昆阳这里,王基只有四万兵马。

昆阳这地方,地处开阔,当年新莽的大军二十万围攻昆阳呢,再来个几万兵马也不是问题。

只要重新占据了兵力优势,要攻下昆阳,其实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所以,现在的整体局势对汉军来说,还是有利的。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庶接到了来自王基的军报。

照理来说,王基的考虑却是没错,徐庶直接发兵,以兵力优势,直接平推昆阳,乃至整个颍川郡都可以。

但偏偏也是在差不多的时候,徐庶接到了襄阳留守的文聘,江陵太守石苞的求援军报。

文聘的军报中说,大约是在十天前,东吴水军突然沿汉水而上,先锋部队甚至抵达了襄阳旁的宜城县外围。

石苞的军报中说,自半个月前开始,东吴水军以操练为由,从江夏沙羡和陆口两个方向出兵,时常在长江游弋,最近的一次,距离公安城外的港口不过五十里。

这两人的军报,其实都传递了一个意思——东吴不稳。

这就让徐庶不得不犹豫了。

到底是继续进兵颍川,进攻河南,威逼洛阳,还是占据宛城,建好就收,回军协防襄阳,江陵,防止东吴背刺。

这个问题徐庶还真没法自己一个人决定下来。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