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上面是好的,下面却不能执行,或执行走样,导致反对者越来越多,然后党争开始,整个国家一起坑下去……
若不变,中国以后还是这个样,这才是最可怕的真相!
宋九想得没那么远。
想通了,实际还真的没办法想。
因为在他记忆里,虽有各种各样古怪的制度,但没有一种真正适宜这片古老土地的制度。
就是西方国家,那些制度里弊端同样很多,更不适宜这片土地。
他非是思想家,想不通索性不会去想。
并且现在家人团聚,子女成长起来,自己集富贵于一身,宋九比吕端还感到更满足。
不要说到西府,就是到三司。他也不会有怨言。
但这正是赵匡义气恼的地方。
你有本事,为什么不报效朕早知如此,还不如不将你那个小妾换回来。
宋九又说道:“给贫困百姓更多生机,民有衣食就不会暴乱,这才是国家久安之策。但是巴蜀与夔峡却未能享受到国家的齐人之策。治大国若烹小鲜。当初平叛之时,那些豪绅们又出过力的,国家不大好处理,于是良吏下去,细心治理,民间初定。然而又能有多少良吏。并且要有才能的良吏,如吕馀庆辛仲甫之流。一旦官员做不好,这些矛盾激化,便会有叛乱产生。所以臣以为,凡事有利有弊,王李二贼之乱。未必是坏事。朝廷借他们手,平分了耕地,击杀了贪婪的豪强,大破而大立,巴蜀以后便不会有这些矛盾存在了。然而臣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若是将他们向夔峡驱逐呢”
“驱向夔峡”赵匡义惊奇地问。
宋九这段话万万不能公开的。
但说中了赵匡义的心坎。
这些豪强的做为太过份了,也超过了他容忍的底线。
杀就杀吧,杀了是替国家铲除祸害。
不过驱向夔责。赵匡义想都没有想过。
忽然赵匡义大笑起来,道:“你是赞成那个均贫富”
“不可能,十个手指有长有短,能者多得,勤者多得,若是真均了贫富,国家还会有动力吗反正不做事,一样的分粮食财富,为什么要做事”
“中的也,朕初闻也觉得好笑。若那样,不出两年,天下无人愿意勤奋劳动,必哀鸿遍野,国家亡矣。”
宋九心中又是一声叹息。
“陛下。故儒家说中庸啊,非是让人变得平庸,以免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而是让人持德操去适中地做事。贫富严重不均,必然会产生黄巢王小波之流,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