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大秦气运加身,十二金人葬始皇!(2 / 3)

,全部束之高阁。

事实上,天下一统后,始皇帝一开始,对六国士子、儒生,是颇为包容的。

他封孔子世孙孔鲋为鲁之文通君,拜少傅,请他来咸阳当官。

他创博士议政制度,皆齐、鲁之儒生。

还让儒博士淳于越、叔孙通等人,当扶苏的老师。

以上都说明了,始皇并不反对儒学。

秦国以法家为主,墨家、农家、纵横家等皆有入秦,构成秦国的各个阶层。

这几家,奉行“务实”思想。

务实有务实的好处。

却也有它的不足。

于精神、文化、思想上,会有空白。

荀子入秦,给秦国带来了儒学,自此秦儒开始出现,并在民间开始流传。

所以,不管为了安六国之心,还是秦国更好的发展,稳固统治,始皇希望吸纳儒学。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

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

儒生是知识分子,搞学术、经书有一套。

他们的思想,可以加强国家对百姓的控制。

“秦灭六国,却迟迟没能征服六国百姓!”

“究其原因,在于文化、习俗,尚未融合,秦之统治,便是无根之木,大而不稳。”

赢无羡来自后世,很清楚文化渗透、思想改造的重要性。

它有时比战争,更为可怕。

李斯意识到了。

所以,察觉儒生不受控制后,他上书请始皇焚书,留下“焚书坑儒”的典故。

“但,堵不如疏,要想真正的大一统,还需一种新思想,新文化的潮流!”

“稷下学宫,便是大秦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

汉承秦制,足以说明秦国制度的优越性。

若说不同,汉初以黄老之学治天下,内法外儒,消灭诸侯王,统一思想。

才是汉能强盛的关键。

制度没问题,人才是关键。

赢无羡以史为鉴,对秦的治理,心中已有对策。

赢无羡眼眸神光璀璨。

自有横扫宇内,继往开来的气度和气势。

脑后华盖落地,化作了他的模样,构成一具功德化身,走出殿宇,来到朝堂。

他现在要炼化滚滚而来的国运、龙气。

所以将部分精神寄托于功德、气运、符纸上,在外行走。

“诸公,始皇谥号,可有定论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